字好书
六月十七日昼寝

《六月十七日昼寝》

时间: 2025-04-26 19:17:34

诗句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7:34

诗词名称: 六月十七日昼寝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白话文翻译:

在红尘的喧嚣中,我的帽子被乌鸦的羽毛遮住,
想见那遥远的沧洲上,双双白鸟飞翔。
马儿咀嚼着枯萁,打扰了我午睡的枕头,
梦中却化作风雨,波涛翻滚,江水滔滔。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喧闹。
  • 乌韡:黑色的帽子,这里暗指生活的沉重。
  • 沧洲:指遥远的地方,象征着理想或归宿。
  • 白鸟:可能象征着人们向往的自由与宁静。
  • 马齕:马咀嚼的动作,表现出自然的声音。
  • 枯萁:枯萎的水草,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梦成风雨:梦境的变化,象征着不安与动荡。

典故解析:

“沧洲白鸟”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归隐与自由的意象,象征着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烦扰的逃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独特,常以清新脱俗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人生的沉淀期,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然单纯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六月十七日昼寝》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独白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午睡的描绘,将红尘的喧嚣与梦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开篇的“红尘席帽乌韡里”营造出一种压抑感,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逃避和无奈。接着,诗人想象着在沧洲的白鸟,象征着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随着“马齕枯萁”的描写,现实的喧嚣又一次打断了他的梦境,梦境中的风雨象征着内心的波动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繁杂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红尘”、 “乌韡”表现出世俗生活的繁琐与沉重,暗含诗人内心的压抑。
    • 第二联中的“沧洲白鸟”引入了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第三联则通过“马齕枯萁”,描绘出自然界的声音,打破了诗人的梦境,表现出生活的无奈。
    • 第四联将梦境与现实结合,波涛翻滚的江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中的风雨与江水比拟,表现情感的复杂。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压力。
    • 沧洲白鸟:象征理想的自由与宁静。
    • 风雨:象征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尘”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世俗的纷扰
    • C. 诗人的梦境
  2. 诗中的“白鸟”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的烦恼
    • B. 理想的自由
    • C. 生命的脆弱
  3. 诗人对午睡的描绘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 A. 厌倦现实
    • B. 对未来的渴望
    • C. 幸福快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李白的风格:李白的诗多豪放,黄庭坚则更显内敛,前者的奔放与后者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相关查询

冬夜独坐二首 其一 中秋月下作 秋夜感怀 闻砧二首 其二 闻砧二首 其一 送晋载弟北上 送三妹回吴门 应天长 锁窗寒 锁窗寒(春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己字旁的字 尼姑庵 铉台 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父字头的字 包含墉的词语有哪些 韭字旁的字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耕耘树艺 顺风扯帆 垂涎欲滴 包含森的成语 总期 欠字旁的字 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蓬户柴门 得悉 知人善任 糸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