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4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9:58
孤秀峄阳岑,亭亭出众林。
春光杂凤影,秋月弄圭阴。
高映龙门迥,双依玉井深。
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孤独而傲然挺立的桐树,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山巅。它傲然独立于繁茂的森林之中。春天的时候,阳光照耀下,树影交错着像凤鸟飞舞;秋天的月光下,洒落的光影如同玉圭的阴影。桐树高耸入云,映衬着远处的龙门山,双枝依偎在深邃的池塘边。人们难道不是因为它能用木材制琴,才说它能唱出优美的旋律吗?
李峤(约 772—839),字梦锡,唐代诗人,官至侍御史。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具有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尤其擅长写咏物诗。
《桐》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相对安定,文人们追求个性的表达与自然的寄托。桐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优雅,诗人通过桐树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桐》是一首描写桐树的咏物诗,以桐树为主体,展现了它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和优雅形象。全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桐树的孤傲与高洁。开篇的“孤秀”二字,便道出了桐树的独特之处,接着以“亭亭”形容其挺拔的姿态,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诗中春光与秋月的交替,使得整首诗富有时光的流转之美。春天的“凤影”与秋天的“圭阴”,不仅描绘了四季的变化,更象征着桐树在不同光影下的不同风貌,展现了它的生命力和韵味。诗的最后一句“谁谓作鸣琴”,则引导读者思考桐树的价值,强调了它不仅是自然的生灵,更可以化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整首诗在意象描绘上非常细腻,情感上则透出一种孤傲而又清新的气质,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性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桐树的高洁与孤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类价值观的思考。桐树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文化和理想的象征。
诗中“孤秀”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生活
B. 高洁的品质
C. 迷人的外表
“春光杂凤影”中,凤影象征什么?
A. 生机
B. 美丽的鸟类
C. 光影的变幻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桐树的怎样看法?
A. 赞美其外表
B. 质疑其价值
C. 忽视其存在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李峤的《桐》更关注自然与植物的描绘,而李白则通过月光抒发乡愁。两者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