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7:18
作者: 胡翰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自己处境的不满。诗人在明招山中常常思念那些高洁的人,而他自己却感到无与伦比的孤独。感叹自己无法见到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光流逝,已经过去了整整五百个春天。我对学问的追求如同身上的赘疣,明明想有所成就,却在未成之前就已经误了自己。误了自己的身体,也就误了对社会的责任,心中没有仁爱之心。
明招山: 可能指的是一个隐士的隐居之地,象征着高洁的理想。
高义: 高尚的品德或理想。
恨子弗见之: 感到遗憾,无法见到理想中的人。
一去五百春: 一去就过去了整整五百年春天,形容时光的流逝。
赘疣: 比喻自己学习的无效和无用。
误身身不淑: 自己的身心都受到误导和污染。
误世心不仁: 由于自己的误导,无法对社会施以仁爱。
胡翰,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象及个人命运,常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他的诗风清新雅致,情感真挚,反映了元代文人的苦闷与追求。
此诗作于元代,社会动荡,士人理想与现实相背离,胡翰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开头两句,诗人通过“明招山中人”引出了高洁的理想,以“高义无等伦”强调了这种高尚品德的稀缺与珍贵。接着“恨子弗见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伴侣的渴望,时光如飞,感叹一去五百春,表现了对时间的无奈与感慨。
后两句则转向了自我批判,诗人用“我学如赘疣”来比喻自己的学习之路不如人意,未成之前就已失去方向,进而“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则揭示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缺失。整首诗从对理想的追求到对现实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理想品德的追求与自我反思,表现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
诗中提到的“明招山中人”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高洁的隐士
c) 诗人的老师
答案: b) 高洁的隐士
“我学如赘疣”中的“赘疣”比喻什么?
a) 失去的时间
b) 无效的学习
c) 高尚的品德
答案: b) 无效的学习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自我的批判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b) 对自我的批判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