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7:16
原文展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白话文翻译:
谁能不关心衰老,然而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呢?
身体消瘦逐渐减少,头发稀疏顶上也显得不平。
不再读书是因为心疼眼睛,更多的灸疗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历的事情让我更加熟悉,了解的人就像看河流一样。
细细想来,这一切其实都是幸运的,于是心情也就释然了。
不要说桑榆之年已晚,天边的霞光依旧灿烂。
注释:
典故解析: “桑榆晚”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常用来比喻人生晚年。诗中提到这一典故,意在说明即使在老年,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心境和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湘君,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常常在诗中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禹锡晚年,反映了他对衰老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在当时社会中,老年人常受到忽视,诗人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以老年为主题,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感悟。在诗的开头,诗人直接指出人们普遍对衰老的无奈与怜惜,展现出一种对老年人境遇的深刻思考。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展现了衰老带来的无奈,身瘦和发稀的描写更加突显了衰老的残酷。
然而,诗人在经历了这些身体的变化后,依然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入理解与豁达,经历让他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老年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即便在老年,依然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如“霞尚满天”般的绚烂。
整首诗在阴郁中透出一丝光明,表现了诗人对老年的不屈服与乐观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衰老的思考与接受,强调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歌颂了老年人的智慧与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桑榆”主要象征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晚年诗歌中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更侧重于对老年的哲理思考,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多展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索。
参考资料: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