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

《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

时间: 2025-04-27 12:30:44

诗句

自叹淮阳卧,谁知去国心。

幽亭来北户,高韵得南金。

苔甃窥泉少,篮舆爱竹深。

风蝉一清暑,应喜脱朝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0:44

原文展示

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
——羊士谔 〔唐代〕

自叹淮阳卧,谁知去国心。
幽亭来北户,高韵得南金。
苔甃窥泉少,篮舆爱竹深。
风蝉一清暑,应喜脱朝簪。

白话文翻译

我在淮阳自怜自叹,谁能理解我的离国之情。
幽静的亭子面朝北方,高雅的韵致来自南方的金声。
苔藓铺就的地面,泉水隐约可见,
我爱那深深的竹林,坐在篮舆中。
夏风和蝉声带来一丝清凉,应该为我脱去朝簪而感到高兴。

注释

  • 淮阳:地名,今河南省淮阳,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 去国心:离开故乡的忧伤之情。
  • 幽亭:指静谧的亭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高韵:指高雅的韵味。
  • 南金:南方的金声,可能指南方的文化或音乐。
  • 苔甃:苔藓铺成的台阶。
  • 篮舆:篮子形的轿子,古代的交通工具。
  • 清暑:清凉的夏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羊士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而知名。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晚夏,诗人处于一种闲适而又略带忧伤的情境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诗的开头,诗人自叹身处淮阳,无人理解他那种离国的心情,这种孤独感贯穿整首诗。诗中的“幽亭”与“高韵”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接着,诗人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象,苔甃的宁静和竹林的深幽,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最后一句“应喜脱朝簪”,则是对现实的调侃,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呼应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叹淮阳卧:诗人自我感叹,处于淮阳的生活状态。
  2. 谁知去国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3. 幽亭来北户: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雅致。
  4. 高韵得南金:暗示高雅的文化或情感源自南方。
  5. 苔甃窥泉少: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宁静。
  6. 篮舆爱竹深:表达了对竹林的喜爱。
  7. 风蝉一清暑:描绘夏日的清凉气息。
  8. 应喜脱朝簪:表达对官场生活的超脱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朝簪”比喻官场的束缚,与自然生活形成对比。
  • 对仗:如“幽亭来北户,高韵得南金”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阳:象征故乡与归属感。
  • 幽亭:代表宁静与高雅的生活方式。
  • 竹林:象征清幽与自然的美好。
  • 清暑:代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去国心”指的是什么?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工作的思考
    • C. 对朋友的怀念
  2. “篮舆爱竹深”中“篮舆”是指什么?

    • A. 一种交通工具
    • B. 一种饮料
    • C. 一种植物
  3. 诗中提到的“高韵”主要指什么?

    • A. 高雅的音乐
    • B. 高雅的诗歌
    • C. 高雅的生活情趣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家族的关爱与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展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羊士谔的“幽亭”意象相呼应,但更注重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永遇乐 永遇乐(春暮有怀) 永遇乐 用东坡韵奉送顾颉刚先生北行 永遇乐(夏至) 永遇乐 永遇乐(送春) 永遇乐 祝英台近 其九 烧香词 祝英台近二首 其一 祝英台近 为余十眉题神伤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拒的词语有哪些 衣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比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盘升 无故 通淹 顿首再拜 资据 不世 相伯仲 改过不吝 包含暑的成语 拼死拼活 漏开头的成语 三角恋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