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时间: 2025-04-23 19:25:5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25:51

原文展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文翻译:

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和河北,
忽然传来捷报,我泪水湿透了衣裳。
再看妻子愁苦的样子在哪里,
随便翻阅诗书,心情喜悦得几乎要发狂。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要痛痛快快地喝酒,
青春作伴,真是好时候回乡。
我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然后下到襄阳,继续向洛阳前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剑外:指剑门关外,即今天的四川省和陕西省交界的地区。
  • 蓟北:指今天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即古代的蓟州。
  • 涕泪:眼泪,形容悲伤感情流露。
  • 漫卷:随意翻阅。
  • 纵酒:痛快地喝酒。
  • 青春:指年轻的时光。

典故解析:

  • 巴峡与巫峡:巴峡和巫峡是长江上的两个著名峡谷,代表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旅行的愿望。
  • 洛阳:古都,代表着回归故乡的理想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历史变故,作品多反映了社会的苦难和人们的生活。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得知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心中感慨万千,既有喜悦又有对家庭的思念,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期望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有对家庭、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两句,通过“剑外忽传”与“涕泪满衣裳”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感伤。杜甫在得知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虽然内心充满喜悦,却也不禁流下泪水,显示出他对国家沧桑与个人情感的双重关注。

接下来的“却看妻子愁何在”,则是对家庭状况的深切关怀,诗人在欢欣之余,仍对妻儿的安危感到忧虑。这个情感的转折,通过“漫卷诗书喜欲狂”来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文化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渴望重返故乡,与青春作伴,痛痛快快地享受生活。通过巴峡与巫峡,象征着他将经历的旅途,洛阳则是他心中的归属。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尽管经历了战乱与离愁,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始终存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剑外忽传收蓟北:突如其来的消息传来,官军收复了北方的蓟州,表现出战事的突然与迅速。
  2. 初闻涕泪满衣裳: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泪水湿透了衣裳,反映出内心的激动与悲伤。
  3. 却看妻子愁何在:思念家中妻子,想知道她的忧愁在何处,展现出诗人对家庭的关心。
  4. 漫卷诗书喜欲狂:随意翻阅诗书,心中充满喜悦,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5. 白日放歌须纵酒:在光明的日子里,痛快地放声歌唱,畅饮美酒,体现出追求自由与欢乐的精神。
  6. 青春作伴好还乡:有年轻的伴侣作伴,回乡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渗透着对家的向往。
  7. 即从巴峡穿巫峡:开始旅程,从巴峡穿过巫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旅途画面。
  8. 便下襄阳向洛阳:最终抵达襄阳,继续向洛阳前行,体现出对故乡的执着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悲伤。
  • 排比: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使用排比加强了语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国难之后对家国重归于好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庭的牵挂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外:象征着战事与遥远的地方,意味着外界的变化。
  • 泪水:表现出情感的激动与悲伤的交织。
  • 诗书:象征着文化与知识,反映诗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 巴峡、巫峡:自然景观的意象,象征着旅途的美好与希望。
  • 洛阳:故乡的象征,代表着归属感与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剑外忽传收蓟北”中“剑外”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洛阳
    B. 四川
    C. 剑门关外
    D. 河北

  2. 诗中提到的“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家庭的惦念
    D. 对战乱的无奈

  3. 诗人得知捷报后,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A. 为了战斗的胜利
    B. 对妻子的愁苦的思念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杜甫更关注国家和家庭的命运,而李白则显露出一种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人生的享乐。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包含杜甫的主要作品,了解其生平与创作背景。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适合对唐诗感兴趣的读者。
  • 相关研究论文,探讨杜甫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中书宿斋有寄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读谷梁传二首 其二 送台州崔录事 拜昭陵出城与张秘监阁老同里临行别…归寻辱清辞辄酬之 馀干赠别张二十二侍御(一作馀干别张侍御) 放歌行 玉台体十二首 酬九日 陈说道约日送菜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款实 马蹄表 仰人眉睫 入字旁的字 别有洞天 后顾之虞 适当其时 高旷 余开头的成语 鸟入樊笼 黍字旁的字 糹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镸字旁的字 矢忠不二 希旨承颜 规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