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0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01:17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作者:储光羲 〔唐代〕
原文展示: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
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
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
邪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白话文翻译:
啧啧的野田小雀,不知道自己身躯的渺小。
它们悠闲地穿梭在深深的蒿草中,争食又争飞。
穷苦的老人独自居住在破旧的房舍中,枣树虽然多,桑树却稀少。
没有枣子还可以吃,没有桑树又如何穿衣呢?
空荡荡的仓库在黄昏时显得更加萧条,彼此相依着回家。
偏僻的小路难道就不容易走吗?水边的田地难道就不肥沃吗?
水长了,路也坏了,心里却感到难以割舍。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变革的年代。其诗风多描绘乡村生活,关注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的困境。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生活逐渐萧条,诗人借小鸟的生活反映了农民的无奈与挣扎。
诗歌鉴赏: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以小鸟的形象为引子,反映了农民的艰辛和对生活的无奈。开篇以“啧啧野田雀”引入,生动地描绘了鸟儿在田野间穿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揭示了生活的残酷与悲凉。
诗中提到“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通过对比,表达了物质匮乏的现实,点出农民生活的困境。枣树多但桑树稀,暗喻了生存条件的艰辛,缺少桑树意味着无法衣食无忧。最后几句“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虽然有肥沃的土地,但道路的损坏让人无法安心耕作,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农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的生存状态,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小鸟的生活展现农村的艰辛,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物质匮乏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储光羲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无桑何以衣”是指什么?
A. 没有枣子
B. 没有桑树
C. 没有水田
D. 没有鸟
诗中“空仓”所表达的意思是:
A. 生活富裕
B. 生活贫困
C. 生活安逸
D. 生活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