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9:30
不复问沧洲。老我西畴。阳春何日换霜秋。一卷丹青千古事,谁付谁收。浊酒自为酬。茅屋低头。元龙百尺更无楼。颇怪天边曾弄月,不照吾愁。
我不再问那遥远的沧洲。如今我已老去,回首西边的田畴。阳春何时能代替这寒冷的秋霜?一幅幅古老的画卷,记录了千古的事情,究竟是由谁来付出,谁又来收获呢?我浊酒自饮,以此来酬答自己的惆怅。低矮的茅屋让我感到孤独,元龙高高在上,却没有楼阁可以依靠。我不免奇怪,天边的明月曾经照耀,却不照亮我心中的愁苦。
魏元戴,清代诗人,生于清朝中期,擅长诗词创作,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为人淡泊名利,关注社会和自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生活的哲思。
此诗作于甲寅年的中秋之际,正值作者年老之时,感慨时光流逝,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往昔的追忆交织在一起,体现了浓厚的乡愁和人生的哲理。
《浪淘沙·甲寅中秋》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感伤的诗作,作者通过对时间流逝与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不复问沧洲”,表明作者已不再追求远方的理想,反而对自己逐渐老去的现实感到无奈。接下来的描写中,西畴的田地与阳春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秋霜冷冽的感伤。
“谁付谁收”的沉思,反映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深刻思考,艺术作品的流传与个人的收获似乎并无太大关联。此时,浊酒作为自我抚慰的工具,象征着作者在低矮茅屋中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一联中,作者对天边明月的责怪,传达了他对生活的失望与对内心愁苦的无奈。在这个充满思考的诗作中,作者以简单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清代诗人的生活境遇和哲学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全诗通过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的放弃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充满了浓厚的乡愁与人生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中“沧洲”指代什么?
诗人用什么来安慰自己?
诗中提到的“阳春”与“霜秋”形成怎样的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浪淘沙·甲寅中秋》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