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1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11:26
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
—— 李逢吉
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
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
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
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
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
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
我解去护身的锁链,辞别了丹色的禁苑,
高扬旗帜离开了红色的台阶。
我自惊于不是期望中的那样,
怎么能有力量去迎合这个清明的时代呢?
再次坐在三公的席位上,
我感到惭愧,面对四位老前辈的祠堂。
岘山的风早已远去,
棠树的事迹难以追忆。
江汉一带春色盎然,
荆蛮之地满是梦幻的思绪。
唯有怜惜你那吐露出的凤求凰的句子,
这让我想起了凿龙的期盼。
诗中提到的“丹禁”与“扬旌”都指向古代官场的生活,而“三公席”则是象征着权力与地位。岘山作为一个地理象征,暗示着作者对过去的回望与感慨。而“吐凤句”和“凿龙期”则暗含了对文化和理想的追求。
李逢吉,字子实,号浩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诗歌风格清新、高远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本诗作于作者再次赴襄阳时,因受到宣武相公的诗歌赠与而赋诗回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感慨及对理想的追求。
李逢吉的《再赴襄阳》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中首先通过“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两句,表现出诗人从宫廷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既是对外在环境的告别,也是对内心渴望自由的宣言。接下来的“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尤其“多惭四老祠”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前辈的敬仰与自愧不如。
诗中借用自然景象如“岘山风已远”,寄托了对过往的怀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而“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不仅是对文学的热爱,也暗示了对未来理想的追寻与不懈努力。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反思,展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的执着,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主题围绕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思、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诗人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感悟。
李逢吉的字是什么?
诗中“扬旌去赤墀”意指什么?
“岘山风已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李逢吉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李逢吉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强调社会的苦难与历史的沉重。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