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54
哀痛辞
作者: 储慧 〔清代〕
驾兰拥兵日,睢阳杀贼时。
明知力不敌,一死完伦彝。
吾父本儒生,未遇特达知。
毁家亟纾难,拒贼麾义旗。
一战贼竟却,再战贼复披。
傥得一旅援,天威仗王师。
人心激义愤,云谷响应随。
随在皆挞贼,贼势安能支。
愤彼大帅懦,令我鲜民悲。
战守三日夜,坐视全军摧。
壮哉父被执,烈烈身骑箕。
先是予避兵,还家伸孺思。
仓皇闻警出,一舸浮鸱夷。
提携赖慈母,抚抱怜娇儿。
烽火隔重湖,望断情如痴。
比归得凶问,马革已裹尸。
家破不成丧,百物无一遗。
哀哀念衰母,膝下已无儿。
干戈苦未平,患难身倚谁。
女无荀灌勇,救父围城危。
又无北宫孝,养母守深闺。
有女竟无用,安能作门楣。
在驾兰军队集结的日子,睢阳正是抵抗贼寇的时候。
我明知实力不敌,宁愿以死来维护祖宗的声誉。
我父亲本是儒生,未曾遇到过明达知己。
为了拯救家业,他毅然投身战斗,反抗贼寇的号召。
初战贼寇败退,再战贼寇又重整旗鼓。
如果能够得到一支援军,必能仗着王师的威力。
人们的愤怒激发义愤,云谷之地众人响应。
大家都在奋力讨伐贼寇,贼势自然无法支撑。
我愤恨那位将帅无能,令我百姓心中悲痛。
战斗持续三昼夜,眼看全军被击溃。
我父被俘真是壮烈,身骑在战车上。
先前我为避战火,匆忙回家寄托思念。
仓皇中听闻警报,一只小船漂浮在湖中。
提携着慈爱的母亲,怀抱着可怜的小儿。
烽火隔着重重湖泊,望断了情思恍惚如痴。
回家后得知噩耗,父亲的尸体已被裹在马革中。
家破人亡,百物无一遗留。
我哀哀思念衰弱的母亲,膝下已没有儿子。
战乱苦难尚未平息,身边的依靠又在何处?
女儿没有如荀灌般的勇气,无法救父于围城之中。
更没有北宫孝的贤德,守着母亲在深闺中。
女儿竟然无用,如何能够撑起家门呢?
作者介绍:储慧,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动乱时期,诗人目睹战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苦难,表达了对父亲被俘、家庭破碎的深切哀痛。
《哀痛辞》是一首充满悲痛与愤懑的诗,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绘以及个人遭遇的叙述,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无奈。诗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怀念与对子女无力的自责,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迅速引入了主题,继而通过回忆父亲的英勇与自己的无助,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诗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义愤,作者对将帅的无能感到失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接着,通过对母亲和小儿子无助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悲痛的情感。最后,诗人以女儿无用的自责收尾,展现了女性在动乱时代的脆弱与无奈,使整首诗更加沉重和感人。
《哀痛辞》不仅是对家庭破碎的控诉,更是对战乱无情的呐喊,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与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战乱带来的家庭破碎之痛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个人遭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对人性的压迫。表达了对失去的亲人的哀悼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哀痛辞》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储慧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睢阳”指的是哪个场景?
a) 家庭
b) 战场
c) 学堂
诗中父亲角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牺牲与无私
b) 胆怯与懦弱
c) 富有与权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哀痛辞》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