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0:1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0:19:05
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
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
驿路使憧憧,关防兵草草。
及兹多事日,尤觉闲人好。
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
在江边有一座高达百尺的楼,楼前通向千里远的道路。
我凭高望远,心中感到舒畅自在。
驿路上行人匆匆,关口的士兵也显得草率。
如今多事的时代,更显得闲人更为自在。
我年已过四十,退隐并不是太早的选择。
从今往后我将拂去尘埃,归隐山林并不算老。
“百尺楼”与“千里道”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高远理想的追求。古人常通过登高望远来抒发心志与情怀,而“驿路使憧憧”则反映了古代交通与人际往来的繁忙与匆促。在“多事日”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叹息世事无常,同时又在岁月的沉淀中寻找自我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而闻名,常涉及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本诗写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归隐思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
《望江楼上作》是一首展现白居易人生哲学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江边高楼的描写,表达了其对于生活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江畔百尺楼”不仅描绘出高楼的壮丽,也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通过“凭高望平远”这一意象,传达了心灵的自由与舒畅。人们在纷杂的社会中难免感到迷惘,而诗人在“多事日”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中“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阶段的思考,四十岁并不是退隐的最佳时机,反而是更深刻理解生活的时刻。最后,诗人以“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结束,传达出一种不惧年华、追求内心宁静的决心,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白居易在面对世事纷扰时,选择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自身的处境,表现出一种豁达与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反思人生的意义,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江畔百尺楼”主要象征着什么?
A. 高远的理想
B. 生活的忙碌
C. 历史的沉淀
D. 个人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多事日”是指什么样的时期?
A. 太平盛世
B. 战乱纷争
C. 人心浮动
D. 经济繁荣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归隐心态?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D. 对家庭的责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望江楼上作》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高远的追求,但更加强调了时代的悲苦与个人的无奈。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白居易更倾向于乐观与向往,而杜甫则显得沉重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