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1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4:09
《湘春夜月 重至西泠》
作者:陈方恪
为梅花,天涯曾载愁归。
渐换满眼芳情,都与浸春卮。
一枕渡头清磬,送贺郎老矣,
忍解相思。
剩断弦离席,残妆怨粉,
留点歌眉。
极恨别后,参差旧约,
迢递佳期。
泪掩珠尘,长梦见玉楼波暖,
银烛春迷。
东风欲谢,趁艳阳重写乌丝。
但恨处,算作吟遍了,
沙边渚外,还有人知。
这首诗表达了对梅花的思念,曾经在他乡中承载着愁苦和归恋。眼前的美景渐渐换成了满眼的情愫,所有的情感都浸润在春日的酒杯中。夜晚在渡口的清磬声中,送走了年迈的贺郎,心中忍不住对相思的解脱感到无奈。剩下的只有那断了的琴弦和离席时的遗憾,脸上的残妆和怨恨只留下浅浅的歌眉。极为痛恨的是分别后的时光,昔日的约定如今变得参差不齐,佳期也显得遥远。泪水掩盖了珠尘,长梦中见到温暖的玉楼和春迷的银烛。东风即将离去,趁着艳阳再一次把乌黑的丝绦写下。然而心中的恨意,似乎已吟唱遍了,沙边的水洲外,还有谁能知晓我的心声。
陈方恪(约1643-约1710),清代诗人,字惟朝,号石山,晚号梅庵,浙江人。他的诗词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变迁时期,诗人通过对梅花和春日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湘春夜月 重至西泠》以梅花为引子,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全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梅花”、“清磬”、“玉楼”等,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也映衬出那份对美好时光的眷恋。诗中不断出现的“相思”与“断弦”更是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深邃与无奈。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离别与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展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梅花”象征什么?
A. 不屈的精神
B. 友谊
C. 财富
D. 自由
“泪掩珠尘”中的“珠尘”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眼泪掩盖的事情
C. 珠宝
D. 诗歌
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思念与孤独
C. 愤怒
D. 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