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2:01
原文展示:
昝公溉 文同 〔宋代〕
晚泊昝公溉,船头余落晖。 携家上岸行,爱此风满衣。 村巷何萧条,四顾烟火稀。 问之曰去岁,此地遭凶饥。 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 请看林木下,墙屋皆空围。 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 至今深夜中,鬼火流清煇。 众稚闻此语,竞走来相依。 错莫惊且哭,牵挽求速归。
白话文翻译:
傍晚停船在昝公溉,船头还残留着落日的余晖。 带着家人上岸行走,喜欢这风儿吹满衣裳。 村庄的小巷多么萧条,四处望去,炊烟稀少。 询问得知去年,这里遭受了严重的饥荒。 大部分人都逃亡了,留下的人生活艰难, 请看那林木下,墙屋都空荡荡的。 肥沃的田地无人耕种,只有荆棘茂盛。 直到现在深夜里,鬼火在清辉中流动。 孩子们听到这些话,争相跑来依靠。 他们惊慌且哭泣,拉着衣袖请求快些回家。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文同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泊昝公溉时所见到的荒凉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因饥荒而导致的民生凋敝。诗中通过对荒村、逃亡、空屋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晚泊昝公溉为背景,通过诗人携家上岸所见所感,展现了村庄的萧条和人民的苦难。诗中“村巷何萧条,四顾烟火稀”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荒凉的景象,而“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则直接揭示了人民因饥荒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后文的“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和“至今深夜中,鬼火流清煇”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荒凉和凄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同情和悲悯。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好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通过对荒村、逃亡、空屋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动荡。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村巷何萧条,四顾烟火稀”反映了什么景象? A. 村庄的繁荣 B. 村庄的荒凉 C. 村庄的热闹 答案:B
“斯民半逃亡,在者生计微”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 A. 人口增长 B. 饥荒导致的逃亡 C. 经济发展 答案:B
“好田无人耕,惟有荆棘肥”中的“荆棘肥”象征着什么? A. 田地的肥沃 B. 田地的荒芜 C. 田地的热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