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4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47:01
烛影摇红
作者:杨芳灿 〔清代〕
且食蛤蜊,那知奴价高于婢。
裸衣亭上大声呼,何与痴人事。
年少疏狂意气,叹此日消磨尽矣。
风沙裘剑,莽莽天涯,竟无知己。
仰屋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
不如鱼鸟见流连,肆意酣歌耳。
客舍西风又起,忆故国莼鲈正美。
几时归去,一棹飘然,五湖烟水。
吃着蛤蜊,哪里知道我的地位比侍女还要低?
在裸衣的亭子上高声呼喊,何必与那些痴人争论呢?
年轻时的我意气风发,叹息这时光都在消磨中流逝。
在风沙中披着皮衣,手握剑,纵横天涯,却没有知己。
我在屋中写书,千秋万岁又有谁会传承我的作品呢?
不如像鱼儿和鸟儿那样无拘无束,痛痛快快地唱歌。
客舍西风又起,回忆故国的莼菜和鲈鱼是多么美味。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轻轻划一只小船,飘然游荡在五湖烟水之间。
作者介绍:杨芳灿,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生活的细节与情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故土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社会动荡。诗人在其中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与孤独,尤其在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反思中,诗歌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烛影摇红》是一首反映个人孤独与对故乡思念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对社会地位的不满以及对青春年少时光的感慨。诗的开头用“蛤蜊”这一平常的食物引入,巧妙地映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对自我身份的思索。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高声呼喊,似乎是在对抗生活的无情与人际的冷漠。年少的意气与现在的消磨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展现了在风沙中独行的孤独感,强调了知己难得的遗憾。
“仰屋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一句,展现出诗人对个人成就的怀疑和对未来传承的无奈。最后,诗人以对故乡的美食的回忆结束,带着对归属与自由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怀旧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开,透过个人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社会的反思与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蛤蜊”象征什么?
A. 富贵
B. 简朴
C. 忧伤
诗人对青春的态度是:
A. 怀念与感慨
B. 轻视与否定
C. 无所谓
诗的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A. 厌恶
B. 怀念与渴望
C. 忘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