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6:01
金粟如来瘦如腊,
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
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
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
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
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
两目视物犹炯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
强翦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
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
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
时有游僧施钵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瘦弱如同腊肉般的佛像,它坐在文殊菩萨的身旁,秋月如圆。法门的讨论似乎达到了极致,然而言语却再也无法传达。真正的贤人养心,舍弃身体,瘦并不是病,肥也不算美。谁会去雕塑这样的佛像呢?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枯瘦的老者,筋骨都快要散架了。隐居在几案旁,心已经灭去,身形如同病鹤,肩膀高耸。骨节散乱,身体松弛,眼睛却仍然明亮。叹息灵运不知所踪,强烈修剪美须,却只在两颊上。那人只把自己的身躯视作枯木,割去一只手臂也不算什么。更何况那些雕塑和画作都是身外之物,难道非得剥夺自我的庸俗才能自我成全?真正的人遗留下的思想世间无人识得,偶尔有游僧来施舍钵钱。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散文和诗词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身体与精神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瘦弱佛像的描绘,揭示了诗人对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以“瘦如腊”和“秋月圆”形成强烈对比,象征着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碰撞。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诗人认为真正的“至人”应当超越肉体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反复提到的“塑像”不仅仅是形象的雕刻,更象征着世人对物质的执着和对精神的忽视。通过对“割去右臂非所患”的描述,诗人指出在追求精神的道路上,肉体的损失并不足以构成真正的痛苦。这种思考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反省内心的真实需求。
此外,诗中对“游僧施钵钱”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表现了对于真正智慧的渴望。这种对心灵与肉体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
这首诗探讨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追求高于外在的表现。通过对佛像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价值的反思与批判,呼唤人们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苏辙
C. 李白
D. 白居易
“金粟如来”指的是哪个角色?
A. 文殊菩萨
B. 释迦牟尼
C. 地藏菩萨
D. 阿弥陀佛
诗中提到的“至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A. 追求物质的人
B. 达到高尚境界的人
C. 普通百姓
D. 贫穷的人
答案:1-B,2-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