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转应曲 其十四

《转应曲 其十四》

时间: 2025-05-06 19:30:32

诗句

秋柳。

秋柳。

白下蛾眉怨否。

吴霜欲下还迟。

不点潘郎鬓丝。

丝鬓。

丝鬓。

独自倚楼看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30:32

转应曲 其十四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原文展示:

秋柳。秋柳。白下蛾眉怨否。吴霜欲下还迟。不点潘郎鬓丝。丝鬓。丝鬓。独自倚楼看镜。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柳树啊,秋天的柳树。你是否在怨恨白色的下蛾眉?吴地的霜想要降临,却又迟迟不来。不曾沾染潘郎的鬓发。鬓发,鬓发。我独自倚在楼上,看着镜中的自己。

注释:

  • 秋柳:指秋天的柳树,象征凋零和孤寂。
  • 蛾眉:形容眉毛弯曲如蛾,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吴霜:指江南地区的霜,常用来表现气候的变化。
  • 潘郎:可能指代某位年轻男子,表达对其的思念。
  • 丝鬓:指柔软的鬓发。

典故解析:

  • 吴地:指江苏一带,因其气候温暖,常用来表现温柔的情感或美丽的景物。
  • 潘郎:可能借指潘岳,古代文人,常与美丽和才情相关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细腻清新。
  •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怀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失落,表达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转应曲 其十四》以秋柳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的开头“秋柳。秋柳。”重复的句式不仅强调了秋天的主题,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接着提到的“白下蛾眉怨否”,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仿佛柳树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吴霜的迟迟未降,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无奈,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以“独自倚楼看镜”收尾,展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自我情感的反思。全诗情感真挚,意象动人,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柳。秋柳。”:开篇强调秋天的柳树,反复的呼唤使情绪更加浓烈。
    • “白下蛾眉怨否。”:柳树似乎在怨恨白色的下蛾眉,寓意对美丽和青春的失落。
    • “吴霜欲下还迟。”:描绘了气候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不点潘郎鬓丝。”:表达对潘郎的思念,暗示未能相聚的遗憾。
    • “丝鬓。丝鬓。”:反复提及,表现对潘郎的情感依依不舍。
    • “独自倚楼看镜。”:最后的孤独自省,体现出对自己处境的深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与情感相联系,生动形象。
    • 拟人:将柳树赋予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在字句中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柳树、霜降的迟缓以及对潘郎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意象分析:

  • 秋柳:象征着凋零与思念,体现时光的流逝。
  • 吴霜:代表着时间的变化与情感的无奈。
  • 镜中:象征自我反思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霜”代表什么? a) 春天的花 b) 秋天的霜 c) 夏天的雨 d) 冬天的雪

  2. 诗人对潘郎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忘记 b) 思念 c) 失望 d) 疏远

答案

  1. b) 秋天的霜
  2.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比较樊增祥的《转应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樊增祥更加强调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樊增祥生平与作品研究》

相关查询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余老矣,赋此为猿鹤问) 祝英台近 丑奴儿慢 龙树寺西楼对雪 丑奴儿令 其三 惜别 丑奴儿令 其二 闺思 丑奴儿令 其一 晓妆 丑奴儿慢二首 其二 见榴花作 丑奴儿慢二首 其一 见榴花作 丑奴儿慢 自题松风泉韵图,寄怀旧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肝胆胡越 众人役役 靴笏 奋矜伐德 心字底的字 青字旁的字 钦附 不欺地下 缶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铢龠 血字旁的字 瞒神吓鬼 目击耳闻 反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