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

时间: 2025-08-05 14:05:25

诗句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

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

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5 14:05:25

原文展示: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 崔日用 〔唐代〕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 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 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是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远嫁西蕃的作品。诗中赞颂了圣后的深远谋划和谋臣的众多策略。提到了接受降服并追寻汉朝的策略,建造馆舍以和戎族和好。描述了乌孙垒的习俗变化和积石河春天的生机。最后提到六龙(指皇帝的车驾)今天出发行送,双鹤愿意为之歌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圣后:指当时的皇帝或皇后。
  •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大计。
  • 谋臣:指辅佐皇帝的智囊团。
  • 受降:接受敌人的投降。
  • 追汉策:追寻汉朝的策略和政策。
  • 筑馆:建造馆舍,指建立外交关系的场所。
  • 计戎和:计划与戎族和好。
  • 俗化:指风俗习惯的改变。
  • 乌孙垒: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指其遗址。
  • 积石河:河流名,具体位置不详。
  • 六龙:古代皇帝的车驾,这里指皇帝的出行。
  • 双鹤:象征吉祥的鸟,这里比喻美好的祝愿。

典故解析:

  • 追汉策:指追寻汉朝的边疆政策和外交策略,汉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策略。
  • 乌孙垒:乌孙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与汉朝有婚姻联盟,这里可能指通过婚姻联盟来实现边疆的和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日用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善于表达政治和外交主题的诗人。这首诗是在金城公主远嫁西蕃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外交政策和边疆稳定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金城公主远嫁西蕃的背景下创作的,金城公主的婚姻是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加强与西蕃的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手段。诗中赞颂了圣后的深远谋划和谋臣的众多策略,表达了对于国家边疆和平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圣后和谋臣的赞颂,展现了唐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智慧和策略。诗中提到的“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反映了唐朝在边疆政策上的继承和发展,既追寻汉朝的成功经验,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后两句通过对乌孙垒和积石河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变化和春天的生机,寓意着和平与繁荣的到来。最后提到六龙出饯和双鹤为歌,象征着皇帝的出行和美好的祝愿,增强了诗歌的仪式感和吉祥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赞颂圣后的深远谋划和谋臣的众多策略。
  2. 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提到接受降服并追寻汉朝的策略,建造馆舍以和戎族和好。
  3.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描述乌孙垒的习俗变化和积石河春天的生机。
  4. 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提到六龙(指皇帝的车驾)今天出发行送,双鹤愿意为之歌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和“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对称美。
  • 象征:使用“六龙”和“双鹤”作为象征,分别代表皇帝的出行和美好的祝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圣后的深远谋划和谋臣的众多策略,以及对边疆和平的期望。通过追寻汉朝的策略和建造馆舍以和戎族和好,展现了唐朝在边疆政策上的智慧和策略。同时,通过对乌孙垒和积石河的描绘,寓意着和平与繁荣的到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后:象征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谋臣:象征着国家的智囊团。
  • 受降: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威严。
  • 追汉策:象征着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 筑馆:象征着外交关系的建立。
  • 乌孙垒:象征着边疆地区的变化。
  • 积石河:象征着边疆地区的生机。
  • 六龙:象征着皇帝的出行。
  • 双鹤: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受降追汉策”是指什么? A. 接受降服并追寻汉朝的策略 B. 拒绝降服并追寻汉朝的策略 C. 接受降服但不追寻汉朝的策略 D. 拒绝降服但不追寻汉朝的策略

  2. 诗中的“六龙”指的是什么? A. 六条龙 B. 六匹马 C. 皇帝的车驾 D. 六位谋臣

  3. 诗中的“双鹤愿为歌”表达了什么? A. 双鹤愿意唱歌 B. 双鹤愿意为皇帝歌唱 C. 双鹤愿意为和平歌唱 D. 双鹤愿意为边疆歌唱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涉及边疆问题和外交策略,可以对比阅读。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与本诗的和平主题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本诗在边疆问题和外交策略上有相似之处,但王诗更多地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
  • 杜甫的《兵车行》与本诗在主题上形成对比,杜诗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日用的全部诗作,可以全面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疆史》:可以了解唐代边疆政策和外交策略的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今上初登极岁送皇甫孝廉赴选(孝廉即故大夫之子) 奉陪陆使君长源诸公游支硎寺(寺即支公学道 酬邢端公济春日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辛阳王三侍御 雪夜送海上人常州觐叔父,上人殷仲文后 送道契上人之越觐大夫叔 秋日毗陵南寺送潘述之扬州 南池杂咏五首·寒竹 送王山人游庐山 支公诗 送赟上人还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忙结尾的成语 包含响的成语 叚借 深入人心 反骨洗髓 用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包含饭的成语 竹字头的字 单身只手 乐典 忘言之契 无尽无休 鸿断鱼沉 密略 韋字旁的字 言字旁的字 左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