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偈

《偈》

时间: 2025-05-07 22:39:35

诗句

人若憎时我亦憎,逃名最要是无能。

后生乞汝残风月,自作深林不语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9:35

原文展示:

《偈》
作者:司空图 〔唐代〕

人若憎时我亦憎,
逃名最要是无能。
后生乞汝残风月,
自作深林不语僧。


白话文翻译:

如果别人厌恶名利,我也会厌恶;
逃避名声最重要的是没有才能。
后辈向你乞求残存的风月,
你自己在深林中做一个默默无言的和尚。


注释:

  • :厌恶。
  • 逃名:逃避名声。
  • 无能:没有能力。
  • 后生:后辈、年轻人。
  • 残风月:残留的风景与月光,象征美好的事物。
  • 深林:深山林中,暗指隐居。
  • 不语僧:默不作声的和尚,体现出一种出世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孤云,晚号谦斋,世称“司空子”。他的诗歌语言典雅,意象丰富,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的超脱与追求。

创作背景:

《偈》创作于唐代,正值封建社会盛行名利观念的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名利的厌恶,体现了隐逸的生活理想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偈》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人若憎时我亦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反感,这种共鸣感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切。第二句“逃名最要是无能”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逃避名声并不是简单的消极,而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强调了内在的能力和修养的重要性。

后两句“后生乞汝残风月,自作深林不语僧”则是对后辈的寄语,诗人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残存的风月,保持内心的宁静,像隐居的僧人那样,心无杂念,追求内心的安宁。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名利的反思与拒绝,表现出诗人对传统隐士精神的认同和向往。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有力,内容上深邃而富有哲理,既有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有对社会的批判,彰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若憎时我亦憎:与众人同感,若世人厌恶时光流逝,诗人也随之厌恶。
  2. 逃名最要是无能:逃避名声的前提是缺乏能力,暗示出“无能”并不是逃避的理由。
  3. 后生乞汝残风月:年轻人向前辈求教残存的美好事物。
  4. 自作深林不语僧:在隐秘的山林中做一个沉默的僧人,表达出一种清静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憎时”和“逃名”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隐喻:将“深林”与“僧”隐喻为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反思名利的价值,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残风月:象征着过去美好的时光与景色,寓意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 深林:隐喻隐士生活的理想场所,代表一种远离世俗的心境。
  • 不语僧:象征沉静、内敛的生活态度,体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偈》中的“憎”字表示什么? A. 喜欢
    B. 厌恶
    C. 崇拜
    D. 无所谓

  2. “逃名最要是无能”中的“无能”指的是什么? A. 有才华
    B. 没有能力
    C. 不愿意
    D. 自我修养

  3. 在这首诗中,后生向前辈乞求的是什么? A. 名声
    B. 财富
    C. 残风月
    D. 权力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偈》都表达了隐逸与自然的主题,王维更注重山水的意境,而司空图则强调对名利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唐代文学研究论文和著作。

相关查询

送人归吴 新秋雨后 杂曲歌辞。杨柳枝 卖松者 自勉 落花 题东林白莲 赠持《法华经》僧 送僧归日本 戒小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偕的词语有哪些 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同声共气 扎什伦布寺 人尽其才 换骨夺胎 齐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贬低 本人 屮字旁的字 恢漫 阜字旁的字 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飞字旁的字 散话 步履维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