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1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13:56
《雨中花 客夜不寐》
作者:俞士彪 〔清代〕
淅淅风吹窗上纸。
断送得羁人无寐。
叹一盏残灯,半床孤影,归路三千里。
枕边落尽思乡泪。
漏未歇披衣重起。
听倦马嘶寒,荒鸡唱晓,雨在疏林里。
在窗纸上,细雨淅淅而落,风轻轻吹拂。
这断续的声音使我这个羁旅之人无法入眠。
我叹息着,只剩一盏残灯,床上孤影相伴,回家的路却有三千里远。
枕边的思乡泪已落尽,
时钟的滴答声还没有停,我披上衣服重新起身。
听着远处马儿的嘶鸣,晨曦中的荒鸡在叫,雨声仍在疏林中回荡。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体现了古人对游子思乡情的普遍感受。
俞士彪,清代诗人,性情中人,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夜,诗人身处他乡,因思念故乡而无法入眠,表现出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
《雨中花 客夜不寐》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浓厚思念和对孤独夜晚的深刻感受。开篇以“淅淅风吹窗上纸”引入,轻柔的雨声伴随着风声,营造出一种细腻而又愁苦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羁人无寐”直接表达了自己在外游子的无奈与孤独。孤灯下的独影,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寂感。
“归路三千里”更是将思乡的苦楚推向高潮,三千里路的遥远,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深处的遥不可及。随着“思乡泪”的落下,诗人将情感推向了极致,泪水是对故乡的无尽怀念与渴望。最后,诗中“听倦马嘶寒,荒鸡唱晓,雨在疏林里”的描写,既是对外界环境的细致观察,也是内心情感的反映,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和对自然的依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的情感基调,增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和对人生的无奈。
诗中“羁人”指的是:
A. 旅人
B. 家乡人
C. 老人
答案:A
“归路三千里”表达了:
A. 回家的路很近
B. 回家的路很远
C. 不想回家
答案:B
诗中的“残灯”象征:
A. 温暖
B. 孤独
C. 繁华
答案:B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