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2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9:01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
——白居易
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
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听说停战的命令是因为皇帝的心情,想必是淮西的敌军尚未平息。
不由得愤懑之情从歌中发出,无知的心思在酒中滋生。
我忽然想到应当发一封短文,心中狂热地想要请愿。
自古以来,盲目的举动多是如此,自己笑自己何曾能成大事。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语言通俗,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威胁,白居易对停战的命令感到愤慨,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心。
这首诗以白居易一贯的平易近人风格,表达了他对国家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皇帝决策的无奈与愤慨。诗中首先提到“听说停战的命令是因为皇帝的心情”,显示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敏感与担忧,揭示出即使是国家安全问题也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接着,诗人将愤怒化为歌声,而无明的心思则在酒中滋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在后两句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想通过短檄来发声的冲动,尽管明知这样的举动多半无果,最终只能自嘲。诗中对于“妄动”的反思,既是对自我的警醒,也是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批判,表现出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动荡的反映,也是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政治局势的关切以及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注,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淮西”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人对停战命令的态度是:
在诗中,诗人想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