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万山潭作

《万山潭作》

时间: 2025-05-03 23:13:55

诗句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13:55

原文展示:

万山潭作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上垂钓,水清澈心也悠闲。
鱼儿在潭水下游动,猿猴在岛上藤蔓间悬挂。
曾经的游女解下佩饰,传闻流传在这座山中。
但我寻求却无法得到,只好顺着月光划船唱歌归去。

注释:

  • 垂钓:在水边钓鱼。
  • 磐石:大石头,指诗人坐的地方。
  • :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 :深水池,指水域。
  • 游女:游玩的女子,可能指传说中的仙女或美丽的姑娘。
  • 解佩:将佩饰解下,象征美好回忆或爱情。
  • 沿月棹歌:顺着月光划船,边划边唱歌,营造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典故解析:

  • 游女:古代传说中常有美丽女子在山水间游玩,象征着美好与梦幻的爱情。
  • 潭水:常用来象征深邃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与王维齐名。生于今湖北省,早年曾任小官职,但因对官场的不满而辞职,选择隐居山水之间,专心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泊。

创作背景:

《万山潭作》写于孟浩然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宁静环境中获得的内心平和。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万山潭作》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的诗作,诗人以垂钓为引子,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开篇“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场景,诗人坐在岩石上,心中无忧无虑,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意境在唐诗中常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接下来的“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展现了自然生灵的动态,鱼儿在水底游弋,猿猴在藤间嬉戏,生动描绘了一幅活泼的自然画面。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增强了诗人心境的悠闲。

而后“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则引入了人文的元素,游女的出现打破了自然的单调,增添了一丝情感的色彩。她解佩的动作和传闻的流传,似乎在提醒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寻。

最后一句“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尽管对游女的追寻未果,但诗人依然选择随月而归,悠然自得。这种对自然与人情的独特理解,体现了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充满了对生活的哲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在岩石上垂钓,水清澈使心情也感到悠闲。
  2.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鱼儿在潭水树下游动,猿猴在岛上的藤蔓间悬挂。
  3.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曾经的游女解下佩饰,流传的故事在这座山中。
  4.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寻找却无法得到,只得顺着月光划船唱歌返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前后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鱼”、“猿”、“游女”等意象,营造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使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纷扰的淡泊心态。诗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寻,尽管未能如愿,但仍能欣然接受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潭水:象征宁静和深邃,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喜爱。
  • :代表自然的生机,增强画面的活泼感。
  • 游女:象征美好、理想和爱情,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孟浩然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求之不可得”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猿
    • C. 游女
    • D. 碧水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追求名利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追寻
    • C. 对历史的思考
    •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B. 唐代
  2. C. 游女
  3.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追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贺知章《回乡偶书》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更多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贺知章《回乡偶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主题更偏向人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

赏析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此地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浩然常游此地,诗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题。“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处。   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闻一多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正是此中境界的写照。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   关于孟浩然的人品,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的孟浩然肖像“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的诗品。   正如闻一多所说,《万山潭作》一诗,这是诗的孟浩然,又是孟浩然的诗。诗人的心境是非常悠闲、清静、旷达、淡泊的;诗人的形象是“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这确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孟浩然所创造的人入其诗、诗显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冲淡。   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的《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孟浩然的《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读者却可窥见他的旷达情怀。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杭桥道间二首 和答曹季永县尉用前韵见贻 迂斋往葛水道中蚤起有诗见寄次韵答之 二月二日阻风呈同行 远斋顷寄在湖日所作三诗舟中次韵 其一 至节矣犹未见梅颇形思渴书呈斯远滕兄主簿前 因书寄黄子耕六言三首 其二 昨见子畅尉曹与灵鹫长老年公用蕃船字韵唱酬佳什用韵呈年老 社后一日风雨中作 杨谨仲和顷者三诗见贻复次韵六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以权谋私 无可置喙 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惑溺 增加 不测之祸 麥字旁的字 春归人老 鬯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萍的成语 纪事本末体 包含村的成语 篡改 大败亏轮 爪字旁的字 羊字旁的字 灵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