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8:5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8:59:54
孤雁
作者: 崔涂〔唐代〕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孤雁
湘江边的水面上,天色渐晚,远离边城的孤雁已经孤独地飞去。
如何来计算万里的路途,只在那一根芦苇上。
水波微荡,楚地的风景迥然不同,寒意中映照着月光下的蒲草。
不知天边的伴侣,何处才是那平坦的田野?
几行归雁已尽,孤影又向何方飞去?
暮雨相呼却失去,寒塘上独自飞下的时间缓慢。
渚边的云层低低地掠过,冷冷的月光在远处跟随。
未必能逢到猎人,孤飞的雁自有其可疑之处。
崔涂(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风格独特,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观察。他的诗作多体现了孤独与思索,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出深刻的情感。
《孤雁》写于唐代,彼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常经历离别与孤独,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孤雁》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只孤雁的离去,似乎在隐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渴望。全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慨。特别是“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一句,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孤寂,似乎在诉说着归属感的缺失。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湘浦”、“寒塘”、“渚云”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在孤雁的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显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命题的深刻理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水域是哪个?
A. 长江
B. 湘江
C. 黄河
“几行归去尽”意指什么?
A. 很多雁归来
B. 归雁已飞尽
C. 雁群未归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排比
C. 夸张
答案: 1.B 2.B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