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6:22
破瓮救友
司马光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七岁时,表现得像个大人一样成熟。
他听到有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便在家里给家人讲解,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大意。
从那以后,他就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饿、口渴、寒冷和炎热。
有一天,几个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上了瓮,结果掉进了水里,其他小孩都不敢去救他。
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击打瓮身把它打破,水流出来,那个小孩得救了。
“破瓮救友”这一故事体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古代教育中提倡的勇于担当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一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教育儿童的重要寓言。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以史为鉴。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司马光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传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同伴的关心,表达了人性中乐于助人的美德。
《破瓮救友》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司马光从小聪慧、勇敢的一面。诗中不仅描绘了小孩无助的危机情境,更突出了司马光在关键时刻的果敢反应。这种智慧和勇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司马光的行为不仅救了小孩的性命,也向我们传达了知识与勇气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回忆,诗歌展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友谊的珍视,令读者深刻感受到人际关系中的温暖和互助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如其他小孩的弃而不救与司马光的勇敢)和夸张(如“书不释手”强调了他对知识的热爱)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人性中的乐于助人。通过司马光的故事,传递出勇敢和智慧结合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诗词测试:
司马光几岁时救下了掉入水中的小孩?
司马光在学习中忽略了什么?
其他小孩在看到同伴落水后选择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