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1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13:48
原文展示:
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 曾巩 〔宋代〕
高阁在清禁,长轩凭广虚。 御幄閟图象,依然临幸余。 翠甓布天路,黄帘分直庐。 一雨清景早,稍凉秋兴初。 解带就君坐,临床闚素书。 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 此语果虚实,遗编空卷舒。 自笑正豕亥,更微注虫鱼。 君材合远用,就此固已疏。 如我乃斯幸,地闲容误居。 竹影散良席,花香浮广裾。 俯仰自足适,归时更当徐。
白话文翻译:
在清禁的高阁上,长廊倚靠着广阔的空间。 御用的帷幕紧闭着图象,依然保留着皇帝临幸的痕迹。 翠绿的砖石铺就天路,黄色的帘幕分隔直庐。 一场雨后清景早早显现,稍凉的秋意初起。 解开衣带靠近你坐下,临窗窥看素书。 山海经中所错综复杂的内容,飞禽走兽类繁多如纷纭。 这些描述究竟是真是假,遗留下来的编卷空自卷舒。 自嘲正像豕亥一样,更细微地注释虫鱼。 你的才能适合远用,在这里固已显得疏远。 像我这样已是幸运,地闲容我误居。 竹影散布在良席上,花香浮动在广裾间。 俯仰之间自足适意,归去时更应从容。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宋代宫廷中与韩持国一同观赏《山海经》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古代典籍的兴趣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七月十四日,曾巩与韩持国在宫廷中的直庐一同观赏《山海经》。诗中描绘了宫廷的景象,以及他们对《山海经》的讨论和欣赏,表达了对古代典籍的兴趣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宫廷为背景,描绘了曾巩与韩持国在直庐中观赏《山海经》的情景。诗中通过对宫廷高阁、长廊、御幄等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山海经》的讨论,表达了对古代典籍的兴趣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诗中的“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山海经》中丰富的内容,而“此语果虚实,遗编空卷舒”则表达了对这些描述真实性的怀疑。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和欣赏,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谦虚评价。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诗词解析:
高阁在清禁,长轩凭广虚。
御幄閟图象,依然临幸余。
翠甓布天路,黄帘分直庐。
一雨清景早,稍凉秋兴初。
解带就君坐,临床闚素书。
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
此语果虚实,遗编空卷舒。
自笑正豕亥,更微注虫鱼。
君材合远用,就此固已疏。
如我乃斯幸,地闲容误居。
竹影散良席,花香浮广裾。
俯仰自足适,归时更当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宫廷景象和《山海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典籍的兴趣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诗中通过对《山海经》的讨论,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好奇。同时,诗人通过对宫廷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宫廷生活的感慨和对个人境遇的满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御幄閟图象”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帷幕紧闭着图象 B. 皇帝的图象紧闭着帷幕 C. 皇帝的图象开放着帷幕 D. 皇帝的帷幕开放着图象
诗中提到的“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是指什么? A. 《山海经》中错综复杂的内容 B. 《山海经》中简单的内容 C. 《山海经》中真实的内容 D. 《山海经》中虚假的内容
诗中提到的“自笑正豕亥,更微注虫鱼”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和欣赏 B. 诗人对《山海经》的浅显研究和欣赏 C. 诗人对《山海经》的怀疑和批评 D. 诗人对《山海经》的忽视和遗忘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