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8:12
原文展示:
隆中 曾巩 〔宋代〕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白话文翻译:
有志之士自然会有所期待,显达与沉默都不是随意的。 诸葛亮在尚未显达之时,隐居在隆中的田野之中。 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在蜀地开创基业,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 即将成就中兴大业,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 他一生中与人交往,唯独与管仲、乐毅相比肩。 他的才能和眼光与众不同,他的成就岂是虚传。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曾巩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寄托了对国家中兴的希望和对有志之士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诗中,“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一句,表明有志之士自然会有所期待,显达与沉默都不是随意的。接着,诗人描绘了诸葛亮在尚未显达之时,隐居在隆中的田野之中,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在蜀地开创基业,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即将成就中兴大业,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最后,诗人赞美诸葛亮的才能和眼光与众不同,他的成就岂是虚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展现了有志之士的品格和才能,以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一句,描述了诸葛亮的什么状态?
诗中“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诗中“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一句,描述了诸葛亮的什么行动?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