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0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09:43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
—— 罗隐
汉代簪缨盛,梁园雉堞雄。
物情须重德,时论在明公。
族大逾开魏,神高本降嵩。
世家惟蹇谔,官业即清通。
翰苑论思外,纶闱啸傲中。
健豪惊彩凤,高步出冥鸿。
履历虽吾道,行藏必圣聪。
绛霄无系滞,浙水忽西东。
庾监高楼月,袁郎满扇风。
四年将故事,两地有全功。
去去才须展,行行道益隆。
避权辞宪署,仗节出南宫。
雁影相承接,龙图共始终。
自然须作砺,不必恨临戎。
幕下莲花盛,竿头佩红。
骑儿逢郭伋,战士得文翁。
人地应无比,簟瓢奈屡空。
因思一枝桂,已作断根蓬。
往事应归捷,劳歌且责躬。
殷勤信陵馆,今日自途穷。
汉代的权贵士族风光无限,梁园的雄壮气派令人赞叹。
人情世态应更加注重品德,时事评论在于明公的治理。
家族庞大远超魏国,气宇轩昂本是高人。
世家只知谦恭退让,官职事业自然清明通畅。
翰苑的讨论超越了思考,官场的风声高亢而傲然。
英俊豪杰让彩凤惊飞,高步出入冥冥的鸿鹄。
经历虽然是我个人的修行,行藏之间必定要聪慧圣洁。
绛霄无缚之滞,浙水忽然西东流动。
庾监的高楼月明,袁郎的扇风送爽。
四年将往事呈现,两地的成就全在其中。
去去展现才华,行行大道愈加兴隆。
避开权势辞别宪署,仗节出行南宫。
雁影相互承接,龙图共存始终。
自然必须磨砺自己,不必怨恨临阵的敌军。
幕下莲花盛开,竿头挂着红色饰物。
骑儿遇见郭伋,战士得到了文翁。
人与土地应无可比拟,簟子与瓢子总是空虚。
因而思考一枝桂花,已然成为断根的蓬草。
往日的事情应当归于捷报,劳歌自责应当自省。
殷勤地在信陵馆,今日自己却走到了穷途末路。
作者介绍:罗隐,字梦阮,号紫山,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士族与官僚的关系,以及对道德与时政的思考。诗人通过与郑尚书的交往,表达了对政治清明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罗隐的《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是一首充分展现其才情与对社会现象深刻思考的诗作。整首诗在形式上规整,韵律和谐,内容上则层次分明。诗中以汉代的繁荣开篇,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政局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德行的重视和对明主的期盼。
在情感基调上,诗人虽有怀古之情,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尤其在描写官场与士族之间的关系时,透出一种深切的思考,即如何在复杂的权力游戏中保持自身的德行与操守。诗中多处借用自然意象,如“绛霄”、“浙水”,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气质与豁达的胸怀。
此外,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与典故,为整首诗增添了文化厚度,使诗歌不仅具备了时空的交错感,也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罗隐用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士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在当代仍有其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官场清明、士人应重德行的期盼,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明公”是指什么?
A. 明智的君主
B. 一位诗人
C. 具体的历史人物
“绛霄无系滞”的含义是什么?
A. 心灵自由
B. 生活艰难
C. 遇到困境
诗中提到的“骑儿逢郭伋”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士人的勇敢
B. 官员的腐败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