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1:42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旅泊,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
秋天到来,诗人兴致勃勃,却鲜有人能唱起巴国的歌。
我们一起在湖上泛舟,吟诗作对,心中却思念着归家。
虽然有白纸简章的推荐,但沧洲的归途已经远去。
在那模糊的云海中,谁又不羡慕那高飞的大雁呢?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东野,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孟浩然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同游湖泊之际,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反映出当时士人游览的雅趣,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是一首描写秋日游湖情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便提到“秋入诗人兴”,秋天的到来使得诗人的创作灵感迸发;紧接着提到“巴歌和者稀”,展现出诗人对于巴国歌谣的渴望,但又感到身边几乎无人同唱,暗含对孤独的感慨。诗中“泛湖同旅泊”,诗人与友人同舟游湖,吟咏诗作,展现了一种和谐的友情与人际关系,但内心却隐隐有“思归”的情感。最后几句通过“杳冥云海去”和“谁不羡鸿飞”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羡慕,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既描绘了美丽的湖光山色,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孟浩然诗歌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例如“泛湖同旅泊”与“吟会是思归”形成了景与情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游湖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归隐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孟浩然的“秋入诗人兴”中“秋”代表了什么?
A. 离别
B. 成熟与收获
C. 忘却
“巴歌和者稀”中“和者”指的是?
A. 唱歌的人
B. 朋友
C. 游客
诗中提到的“杳冥云海”意指?
A. 远方的归途
B. 美好的景象
C. 繁华的城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