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7:15
蕈子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空山一雨山溜急,
漂流桂子松花汁。
土膏松暖都渗入,
蒸出蕈花团戢戢。
戴穿落叶忽起立,
拨开落叶百数十。
蜡面黄紫光欲湿,
酥茎娇脆手轻拾。
响如鹅掌味如蜜,
滑似蒪丝无点涩。
伞不如笠钉胜笠,
香留齿牙麝莫及。
菘羔楮鸡避席揖,
餐玉茹芝当却粒。
作羹不可疏一日,
作腊仍堪贮盈笈。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雨后,山中蕈菇生长的景象。雨水冲刷下,桂花的香气和松花的汁液渗入土壤,温暖的土壤中蒸发出蕈类的香气,形成了满山的蕈花。诗人忽然发现,落叶下的蕈子悄然生起,拨开落叶,竟有数十个之多。它们的表面像蜡一样光滑,呈现出黄紫相间的湿润色泽,细嫩的茎轻轻一拾,便能感受到它的娇嫩。蕈子的声音如同鹅掌,味道甘甜,口感滑嫩,毫无涩味。与其说蕈子像伞,不如说它更胜于笠帽,香气远超麝香。与之相对的菜肴,则是以菘菜、羔羊、楮鸡等为主,极具风味。蕈菇作为美味佳肴,不可轻视,一天之内便应食用,制作腊肠时同样可以储存,令人愉悦。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民生,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雨后山中蕈类的生长,象征着生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诗人对生活细致观察的体现。
杨万里的《蕈子》是一首描写蕈类生长的诗,诗中生动地刻画了雨后山中蕈菇的生机与美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蕈子的独特魅力。开头几句描绘了雨后山间的急流,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意境,接着通过对蕈子的种种描写,展现出它的外观、口感和香气。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蕈子的美味,还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将蕈子的声音比作鹅掌,味道比作蜜,增强了诗的生动性与形象感。
此外,诗中还有对蕈子的烹饪方法的提及,表现了诗人对美味食物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蕈子的诗,更是诗人对自然的礼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围绕蕈子的生长与美味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诗中提到的蕈子与哪些食材搭配?
诗人用什么形容蕈子的声音?
诗中提到的“蜡面黄紫光欲湿”描述的是蕈子的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