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7:39
夏景 其二 松凉夏健人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天地若为容,凉阴何处逢。
困人惟夏日,健我是云松。
雨立三千丈,风生一万重。
如餐华峰藕,不藉葛陂龙。
脱帽苍虬笑,披衣病鹤松。
月明天似水,归路踏芙蓉。
整首诗意在描绘夏天的凉爽与松树的健康。诗人首先感叹大自然的容颜,寻找凉爽的阴影,却发现困扰人的正是酷热的夏日。唯有高大的云松能令我感到舒适。接着,诗人描绘大雨滂沱,风声阵阵,仿佛如同在高峰上品尝莲藕,却不需要借助葛陂的龙舟。最后,诗人脱去帽子,笑对苍虬,披上衣服,像病鹤一样面对松树。月光明亮,仿佛天空是一汪清水,归途踏着芙蓉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
创作背景:
在宋代,诗人们常常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理解。此诗产生于一个夏日的午后,诗人感受到了夏天的酷热,并寻找自然中的一丝清凉。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在夏天的感受与思考。开头两句“天地若为容,凉阴何处逢”便引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似乎在问大自然的美丽为何如此难以寻觅。紧接着,诗人将夏日的炎热与松树的凉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对松树的欣赏与依赖,正如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渴望一丝清凉。
诗中的“雨立三千丈,风生一万重”描绘出一种豪情壮志,仿佛在说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诗人亦在此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如餐华峰藕,不藉葛陂龙”则传达出一种不依赖他人,独立生存的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个性与志向。最后,月光和归路的描写,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仿佛在呼应夏日的烦躁与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酷热夏日时,寻求凉爽与健康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独立与自由的追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起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测试:
诗人刘辰翁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诗中提到的“云松”象征什么?
A. 炎热
B. 清凉与健康
C. 富贵
“月明天似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宁静
C. 烦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