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5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54:53
圣贤何常施,所遇有伸屈。
曲士守一隅,欲以齐万物。
丧非不欲富,言为南宫出。
世无子有子,谁敢救其失。
圣贤之人并非总是施恩,所遇之事只在于伸缩自如。
那些隐士守卫自己的小天地,想要以此来平衡万物。
失去并非不想富有,只是言辞要像南宫一样出众。
世间有子女者也有无子者,谁敢去拯救他们的失落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南宫出”指的是古代贤士的高尚品德,代表了追求真理与光明的品格。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冲之,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动社会改革,重视实际和民生,致力于富国强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重要时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圣贤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人世间道德与现实矛盾的感慨。
《圣贤何常施》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多重关系。王安石在诗中质疑了圣贤是否常常施恩,表明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他指出,圣贤所遇之事常常是伸缩自如,说明他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施与或拒绝。接着,诗人提到隐士们守住一方小天地的心态,意在表达一种回避现实的倾向,试图通过单纯的自守来实现与万物的和谐。
在此,王安石又提到“丧非不欲富”,揭示了失去后人们内心的渴望与自卑,暗示人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最后一句“世无子有子,谁敢救其失”,则是对世间各种命运的无情揭露,表明了人们对他人困境的冷漠与无能为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而又富有哲理,情感上则蕴含了对人性深刻的思考,体现了王安石对社会与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圣贤的施恩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他人困境的冷漠。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圣贤何常施》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C. 描绘自然风光
D. 赞美英雄人物
诗中提到的“南宫”象征什么?
A. 贪婪
B. 高尚的品德
C. 忍耐
D. 逃避现实
诗中“谁敢救其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他人命运的关心
B. 对无能为力的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陶渊明在对待隐士生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王安石更注重现实与社会的反思,而陶渊明则追求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两位诗人在表达对理想生活的不同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