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6:03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你可曾见过走马川那边的雪海,平沙荒野一片黄映入天际。轮台的九月,狂风在夜里怒吼,满地的碎石大得如斗,随风满地乱跑。匈奴的草地已经变黄,马正肥壮,金山西边战烟四起,汉家的大将正在出征。将军金甲夜间不曾脱下,半夜军队行进,戈矛相互碰撞,风刮得像刀子,面上割得生疼。马毛上沾满了雪与汗气蒸腾,五花的战袍在风中旋转如冰。帐幕中,草书的檄文和砚台上的水全都结冰。敌骑听到这些动静,必然心中胆怯,知道短兵相接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车师西门正在等待着献捷报。
岑参(约715-770),字子美,唐代诗人,出生于今新疆地区,后居长安。岑参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和战士生活,感情豪放,风格奔放。
此诗写于唐玄宗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国家需要征兵出征,岑参作为边塞诗人,写下此诗以激励士气,表现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展现了征战的艰辛与壮丽。开篇以“走马川行雪海边”勾勒出一幅苍凉的边疆景象,诗人通过“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辽阔无垠的感觉,仿佛整片天地都被战争的气氛所笼罩。接着,诗人描绘了轮台的寒风怒吼和满地的碎石,生动地表现出战士们面临的恶劣环境与艰难行军的情景。
在描写匈奴的草地与汉将出征的对比中,诗人表现出对战争的无畏与豪情。“将军金甲夜不脱”一句,强调了将士们的决心与毅力,而后“马毛带雪汗气蒸”则展现了征战的艰辛。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士兵们的勇气,最后以“车师西门伫献捷”结束,展现出对胜利的期待与信心。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边疆将士的勇敢与坚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描绘艰难的行军环境与士兵的精神面貌,展现出对抗外敌的决心与期盼胜利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匈奴”指的是哪个民族?
“将军金甲夜不脱”这句中的“金甲”象征什么?
诗中“车师西门伫献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岑参的作品更强调战争的激烈与环境的艰苦,而王之涣则更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壮丽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