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3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34:13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
元气远相合,太阳生其中。
豁然万里馀,独为百川雄。
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
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
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
蓬岛如在眼,羽人那可逢。
偶闻真僧言,甚与静者同。
幽意颇相惬,赏心殊未穷。
花间午时梵,云外春山钟。
谁念遽成别,自怜归所从。
他时相忆处,惆怅西南峰。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东海龙兴寺高顶后,望海的壮阔景象。诗人看到朐山压在海口,远望寺庙的禅房。天地间的元气在这里交汇,太阳似乎在这里诞生。视野开阔,万里之外的气象独特,像百川汇聚成雄伟的河流。白浪翻滚,仿佛雷电震撼,黑雾中隐藏着鱼龙。景象千变万化,晴明的天空显现出各种容貌。烟雾散开,似乎看见了秦帝王的桥,隐约中还有一抹残虹。像蓬莱仙岛就在眼前,但羽人却不可相逢。偶尔听到高僧的教诲,心中与那些静谧的人相通。心中幽深的意趣令人愉悦,赏心悦目却难以尽兴。午间在花间听到梵音,春山的钟声从云外传来。谁能想到会如此匆匆别离,自己也只能怜惜归去的地方。将来在相忆的地方,想起时会惆怅不已。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0年。他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 contemporaries,以山水诗而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哲思。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创作于诗人旅途中的休息时刻,正值盛唐时期,国家繁荣,诗人借登高望远的机会,抒发对自然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他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特点,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带领读者体验了旅途中的心灵之旅。开篇以“朐山压海口”引入,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象征着人类面对自然的渺小。接着,诗人用“元气远相合,太阳生其中”来表达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生机。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将视角放大,描绘出万里之外的雄浑景象,给人以宏伟的视觉冲击。
在“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中,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展现海洋的变化与神秘。而后对“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的描绘,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增添了一丝梦幻般的色彩。最后几句,诗人流露出对归去的惆怅与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离别与思念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情感。
诗中提到的“朐山”位于哪个省?
a. 山东
b. 江苏
c. 浙江
d. 广东
诗人通过“白波走雷电”来形容什么?
a. 平静的海面
b. 汹涌的波涛
c. 美丽的日出
d. 烟雾缭绕
“蓬岛”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历史遗迹
d. 自然景观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对学习和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