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2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20:19
只耳兽齧环,长唇鹅擘喙。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这器具的耳环像兽齧成的,嘴唇长得像鹅的喙。
底下三只脚像短小的春蒲,两根柱子高高竖立,像细细的秋菌。
你看这器具在翻覆之间,翻转成三角,像两头发髻。
尽管我满腹古书,但只要有用,也愿随世而行。
可惜你一看就称它为鼎,刚注满酒水就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整天盛酒才是个好办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对古铜器的观察与思考中,反映了他对器物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中不仅讨论了器物本身的形状和用途,还表达了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苏轼的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古铜器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他对物质与生活哲学的思考。诗的开头对器物的外形描写非常生动,以“兽齧环”和“长唇鹅擘喙”形象地勾勒出器物的细节,生动传达了其独特性和微妙之美。接着,他用春蒲和秋菌的形象来描绘器物的脚和柱子,展现出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和谐。
在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对世俗看法的反思。他指出,虽然古书无数,但若没有实际用处,也愿意随着时代变化而流动。这里的“古书”象征着知识与文化,而“随世”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灵活态度。最后,他用“学鸱夷,尽日盛酒”的提议,表达了享受生活、追求快乐的理念,强调不必拘泥于传统和名声,而应当珍惜当下的生活乐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呈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既有对古物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的洒脱态度,表现出他典雅而又富有风趣的个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器物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与享受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苏轼的洒脱与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器物的耳部形状像什么?
苏轼认为古书的价值在于什么?
诗中提到的“鸱夷”是什么象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