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忆江南·初夏九咏,和刘蔚园 其六

《忆江南·初夏九咏,和刘蔚园 其六》

时间: 2025-07-29 10:21:06

诗句

京江口,下网得鲥鱼。

敢望乘潮归渤海,且随走马到燕都。

谁令味偏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0:21:06

原文展示:

京江口,下网得鲥鱼。敢望乘潮归渤海,且随走马到燕都。谁令味偏腴。

白话文翻译:

在京江的河口,撒网捕捉到了鲥鱼。我敢希望乘着潮水回到渤海,顺便骑马去燕都。是谁让这鱼的味道如此鲜美?

注释:

  • 京江口:指的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口,地理位置重要。
  • 鲥鱼:一种鲜美的鱼,因其肉质鲜嫩而受到喜爱。
  • :有勇气或能力去做某事。
  • 乘潮:借助潮水的力量,通常指顺势而行。
  • 渤海:中国北方的一个海域,通常与海洋贸易和航行有关。
  • 燕都:古代的燕国都城,指今北京一带,象征繁华和文化。

典故解析:

  • 鲥鱼:在古代文学中,鲥鱼常被用来象征美味的食材,代表着丰收和富饶。
  • 燕都:燕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其都城北京象征着权力和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震,清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怀,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格清新明快,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初夏,诗人可能在江边游玩时捕捉鲥鱼,感受到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美好,表达对美食和旅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京江口的自然景象和丰收的喜悦。诗人通过捕捉鲥鱼这一细节,展现了夏季的生机与活力。鲥鱼的美味不仅是物质享受,还象征着生活的丰盈。诗中提到的“乘潮归渤海”,暗示了诗人对自由和冒险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结尾的“谁令味偏腴”,则是一种自问自答,借此表达对美味食材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使整首诗既有诗意又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京江口,下网得鲥鱼:描述了诗人捕捉鲥鱼的场景,展现了江边的丰收。
  • 敢望乘潮归渤海:表达了诗人对海洋的向往,渴望乘潮而行,追求自由。
  • 且随走马到燕都:提到乘马前往繁华的燕都,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谁令味偏腴:通过反问,强调鲥鱼的美味,表达对生活之美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下网得鲥鱼”和“乘潮归渤海”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鲥鱼的美味被比喻为生活的美好,暗含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捕捉鲥鱼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生活美的追求,以及对故乡和繁华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清新自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鲥鱼:象征着丰收与美味。
  • 潮水: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自由的象征。
  • 燕都:象征着繁华与文化的汇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京江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渤海
    • B. 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口
    • C. 燕都
    • D. 江南
  2. 诗中的“鲥鱼”主要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美味和丰收
    • C. 旅行
    • D. 自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震的《忆江南·初夏九咏》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陆震侧重于江南的丰收和生活的美好,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象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陆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陈衡 送范启东 送沈翔 禁烟作 送客之杭 邵公母 送徐浩 送友人 送吴将军元瑜 茉莉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本的词语有哪些 忧愤成疾 气字旁的字 目染 非字旁的字 蝉冕 玉阶彤庭 飞字旁的字 引咎自责 地灵人杰 雄望 包字头的字 谊理 子字旁的字 称帝称王 不可胜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