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4:56
塞上曲·其一
作者:王昌龄 〔唐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在空旷的桑树林中,蝉声阵阵,八月的萧关大道显得格外冷清。
出塞与入塞的寒意弥漫,四处都是黄芦草。
自古以来,幽并的客人们都在尘沙中变得苍老。
不要像那些游侠一样,夸耀自己的紫骝马多么出色。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号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壮志未酬的豪情与对故乡的思念。
《塞上曲》系列诗作是王昌龄在边塞生活期间的创作,反映了他对边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首诗写于八月,正值边关的寒冷季节,表现出对边塞生活的不同感受,以及对游侠生活方式的反思。
《塞上曲·其一》以其深刻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诗的开头,通过“蝉鸣空桑林”描绘出一个夏末的寂寥场景,蝉鸣声在空荡荡的桑树林中回响,传递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而“八月萧关道”则进一步强调了边关的萧条与寒冷,形成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暗示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一句,深刻揭示了边塞生活的辛苦与艰辛,幽并的客人们在尘沙中老去,表达了诗人对旅人命运的同情与感慨。而最后一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则是对游侠生活方式的批评,提醒人们不应只追求表面的荣耀与风光,而应关注生活的实质与内心的真实感受。
整首诗在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哲理,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观察与反思,展现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强调了应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外在的虚荣。
诗中提到的“游侠儿”是指什么样的人?
A. 追求自由的人
B. 在边塞生活的人
C. 农民
D. 商人
诗中提到的“黄芦草”象征着什么?
A. 繁荣
B. 荒凉与孤独
C. 幸福
D. 友谊
诗人警示人们不要学习游侠的原因是?
A. 游侠不自由
B. 游侠追求表面荣耀
C. 游侠不勤奋
D. 游侠生活艰难
王昌龄的《塞上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为边塞诗,但王昌龄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表现,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豪放与细腻,但风格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