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与老禅诸上人同游鼓山灵源洞

《与老禅诸上人同游鼓山灵源洞》

时间: 2025-04-26 22:26:34

诗句

茶瓯唤起清昼眠,涧松岩竹谈幽禅。

秋曦忽随壮士臂,暮景已入诗人肩。

尘缘咄咄鱼吞饵,胜呈堂堂驹着鞭。

屐齿欲回还小立,隔溪明灭见江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26:34

原文展示:

茶瓯唤起清昼眠,
涧松岩竹谈幽禅。
秋曦忽随壮士臂,
暮景已入诗人肩。
尘缘咄咄鱼吞饵,
胜呈堂堂驹着鞭。
屐齿欲回还小立,
隔溪明灭见江船。

白话文翻译:

茶杯唤醒了午后的梦,
山涧中的松树和岩石竹子谈论着深邃的禅理。
秋日的阳光忽然随壮汉的臂膀而来,
暮色已悄然落在诗人的肩头。
尘世的羁绊如同鱼儿吞食饵料,
胜利的景象如同骏马在鞭下奔腾。
鞋齿欲转身却小立不前,
隔着溪流隐约看到江上的船只。

注释:

  • 茶瓯:茶杯,表示饮茶的器具,喻指品味生活。
  • 清昼眠:清静的白昼的睡眠,指在宁静环境中安然入睡。
  • 涧松岩竹:山涧中的松树、岩石和竹子,意指自然景观与禅意相结合。
  • 秋曦:秋天的晨光,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壮士臂:壮汉的手臂,象征着力量与活力。
  • 尘缘:尘世的羁绊与情缘,指人生的烦恼与纠葛。
  • 鱼吞饵:形容人们被世俗所吸引,喻指对物质的追求。
  • 屐齿:鞋底,指行走的痕迹。
  • 明灭:隐约的闪烁,形容江船在水中的轮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诗文,游历名山大川,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常体现出道教和佛教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与禅宗高僧游览鼓山的过程中,鼓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是文人雅士游览和吟咏的胜地。诗中融入了与自然对话的禅意,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弥逊与老禅师游玩鼓山灵源洞为背景,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自然美。开篇以“茶瓯唤起清昼眠”引入,营造出一种悠闲的午后氛围,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接着,通过“涧松岩竹谈幽禅”,将自然与禅宗思想紧密相连,展示了山水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完美结合。

“秋曦忽随壮士臂”一句,突出了秋天的阳光与壮士的气概,仿佛将活力和光明引入了诗的意境中。接下来的“暮景已入诗人肩”,则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的感受相结合,显示出一种感怀与沉静。

“尘缘咄咄鱼吞饵”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们在尘世中为物欲所困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反思。而“胜呈堂堂驹着鞭”则通过骏马的形象,象征着胜利与追求的动力,暗示诗人内心对理想的追求与挣扎。

最后两句“屐齿欲回还小立,隔溪明灭见江船”,以细腻的描写结束,表现出一种对归属与宁静的向往,隔水相望的江船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思考。这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茶瓯唤起清昼眠:茶杯唤醒了午后的沉睡,暗示诗人对茶的喜爱和闲适生活的追求。
  2. 涧松岩竹谈幽禅:松树、岩石和竹子在山涧中谈论深邃的禅理,体现自然与哲理的融合。
  3. 秋曦忽随壮士臂:秋天的阳光与壮汉的臂膀相伴而来,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光明。
  4. 暮景已入诗人肩:傍晚的景色悄然落在诗人的肩头,突显时间的流逝与感怀。
  5. 尘缘咄咄鱼吞饵:尘世的羁绊如同鱼儿吞食饵料,描绘人们对物质的追逐。
  6. 胜呈堂堂驹着鞭:胜利的景象如骏马被鞭子驱动,体现追求与动感。
  7. 屐齿欲回还小立:鞋齿欲转身却小立不前,表现对归属的渴望与犹豫。
  8. 隔溪明灭见江船:隔着溪流隐约看到江上的船只,象征人生的旅程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缘咄咄鱼吞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对物质的追求。
  • 拟人:将“秋曦”与“壮士”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如“茶瓯”与“清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追求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争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深邃的禅意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茶瓯:象征生活的宁静与雅致。
  2. 涧松岩竹:体现自然的美与哲理的深邃。
  3. 秋曦:象征希望与生命的活力。
  4. 骏马:象征追求与胜利。
  5. 江船:象征人生的旅程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茶瓯唤起清昼眠”中的“茶瓯”指的是什么?

    • A. 茶壶
    • B. 茶杯
    • C. 茶叶
    • D. 茶室
  3. 诗中提到的“秋曦”象征了什么?

    • A. 暴风雨
    • B. 生命的活力
    • C. 冬天的寒冷
    • D. 黑夜的来临

答案:

  1. B. 宋代
  2. B. 茶杯
  3. B. 生命的活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对比李弥逊的《与老禅诸上人同游鼓山灵源洞》和王维的《山中问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都展现了对自然与哲理的思考,但李弥逊更多强调了人世的羁绊与反思,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握卿叔丁卯1807年采访续脩台湾县志 曹仁宪谨荣寿 东津桥看山 泊黄州 杂曲歌辞。凤归云 鹧鸪天 花朝祝花 晓起长安道中 溪居 宿石壁山馆 臞庵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病弊 先号后庆 滴露研朱 镸字旁的字 目断飞鸿 里字旁的字 拂衣而去 包含轼的词语有哪些 酒器 反犬旁的字 提念 水旗 包含灼的词语有哪些 歺字旁的字 蜂迷蝶恋 韶光淑气 父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