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5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56:42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作者: 苏辙 〔宋代〕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离别已经有多久了,七次度过了中秋节。
去年在东武,今年的今夜,明月让我倍感愁苦。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和朋友们一同在清河古汴游船,
船上载着凉州的乐曲。
鼓声和乐声使得清赏更加愉悦,鸿雁掠过汀洲。
坐在一起的客人中,穿着翠羽披风、紫色华裘。
月亮无情,西去时从不为人留念。
今夜对着酒杯与朋友畅饮,明夜孤舟在水驿上,
依然照亮我心中的离愁。
只怕会像王粲那样,在高楼上相对而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擅长诗词,尤以豪放和婉约兼具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在离别之际,思念亲友,感受到浓厚的乡愁和孤独之情。正值中秋,月圆人团圆,诗人却与亲友相隔,愈发感到离愁别绪。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词作,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明月和离别之苦,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点明了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久远,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哀愁。接着,诗人回忆起去年中秋的情景,虽有月光相伴,但内心却无法抑制的愁苦。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这句描绘了与友人畅游的场景,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美好的回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美好的时光也逐渐变得遥不可及。通过对“素娥”的描绘,诗人感受到月亮的冷漠,似乎在指责月亮的不公,为什么不为人留念。
最后,诗人以“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总结了自己的心境,表面上在与朋友畅饮,实际上却是对即将到来的孤独的预感。整首词在绮丽的意象中,渗透出浓重的离愁别绪,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离愁与思念,通过对比过往的欢乐与现在的孤独,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辙的《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是哪一年创作的?
A. 宋代
B. 明代
C. 唐代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A. 嫦娥
B. 王母
C. 西王母
诗中的“七度过中秋”是指诗人经历了多少年?
A. 6年
B. 7年
C. 8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篇全面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的情感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