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1:41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这座山高耸而空旷,其他山峰都无法与之相比。你看那路边的石头,都是补天剩下的材料。
“补天”典故来源于古代神话《山海经》,讲述的是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这一神话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灾害和宇宙秩序的思考与想象,寓意着修复与重建的努力。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儋耳山》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期间,此时他面临政治上的挫折,但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心中的感慨。
《儋耳山》通过对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以“突兀”和“空虚”描绘了儋耳山的高耸与空旷,表达了与其他山峰的显著差异,突显了其独特的美。而后两句“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则将目光转向路边的石头,借用“补天”的典故,暗示这些石头的珍贵与历史,丰富了山的内涵。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借山石之美折射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蕴含着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淡然的哲学思考。诗中简约的语言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这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困境的思考,体现了从容面对逆境的态度。
诗中提到的“补天”典故来源于哪个古籍?
A. 《庄子》
B. 《山海经》
C. 《史记》
D. 《论语》
诗中“他山总不如”意指什么?
A. 其他山峰没有价值
B. 其他山峰无法与儋耳山相比
C. 所有山峰都是相等的
D. 诗人只喜欢儋耳山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