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鹿鸣宴

《鹿鸣宴》

时间: 2025-05-10 07:13:30

诗句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13:30

原文展示:

鹿鸣宴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就赞美八桂之地山川秀丽,而今南州的文化更是繁荣昌盛。 在秋风中,我带着书和剑,远行万里;在春日里,我在端门前拜见皇帝。 在圣明的时代,选拔人才首先看重实用性,儒生报效国家,难道只是为了个人的谋求吗? 且看我在朝廷上的策论,三千字中,写满了平时对农田的忧虑。

注释:

  • 八桂:指广西地区,因古代广西有八桂之称。
  • 南州:指南方的州郡。
  • 端门:古代宫殿的正门。
  • 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这里指代皇帝。
  • 廷策:在朝廷上的策论,即对国家大事的建议和论述。
  • 畎亩:田间,泛指农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儒家思想,强调实用和报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参加鹿鸣宴时所作。鹿鸣宴是古代科举考试后,由皇帝主持的宴会,用以庆祝新科进士的诞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时政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山川文化,展现了南州文化的繁荣。诗中“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一句,既表达了作者远行的决心,也描绘了他在朝廷上的荣耀时刻。后两句则强调了儒生的责任和使命,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实用和报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儒家思想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强调了南州文化的繁荣。
  • 第二句“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描绘了作者的远行和在朝廷上的荣耀。
  • 第三句“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强调了儒生的责任和使命。
  • 第四句“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农田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突出了南州文化的繁荣。
  • 象征:“书剑”象征着学问和武艺,“冕旒”象征着皇帝和朝廷。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儒生的责任和使命,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实用和报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八桂:象征着广西地区的山川秀丽。
  • 书剑:象征着学问和武艺。
  • 冕旒:象征着皇帝和朝廷。
  • 廷策:象征着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建议。
  • 畎亩:象征着农田和民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八桂”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广西 B. 广东 C. 湖南 D. 湖北 答案:A

  2. “端门拜冕旒”中的“冕旒”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礼冠 B. 官员的帽子 C. 士兵的头盔 D. 文人的头巾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廷策三千字”是指什么? A. 作者的日记 B. 作者的策论 C. 作者的诗歌 D. 作者的小说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儒生的责任和使命。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鹿鸣宴》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强调了儒生的责任和使命,但张栻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政的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月十七日夜度蔡道岭宿弥勒院 建安道中 寄题叔父池亭 寄题起莘家义轩 寄题分绣阁 和朱子渊石柏诗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庚戍正月十四日同友人丁晋年王蔚之谒普照塔 赴建安守泛舟游九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鱼字旁的字 分分钟 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鼓足 弓字旁的字 休行 掳掠奸淫 假使 髟字旁的字 大请大受 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桑榆末景 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鸮心鹺舌 干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礼多人不怪 大方 廾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