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8:09
宿鸟一枝足,争林终夜鸣。
庭花当户发,江月向人明。
鸟度清溪影,风回晚市声。
梦中无好语,池草为谁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春夜,夜晚的鸟儿在树枝上栖息,争相在林中鸣叫。庭院中的花朵正值盛开,江上的月光照得人影明亮。鸟儿掠过清澈的小溪,晚风中传来市集的喧哗声。梦中没有美好的话语,池塘里的草又是为了谁而生长呢?
“江月向人明”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水暖和月光的明亮;“庭花当户发”则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花卉文化紧密相连,尤其在春天,花开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陈师道(约 1060-1130),字仲举,号庵山,宋代诗人和文学家。师道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作品多以描写自然和生活为主,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作于春夜,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和内心的孤寂,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春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宁静与美丽。初句“宿鸟一枝足”引入了一种安静的氛围,鸟儿栖息在一根树枝上,虽然是静谧的夜晚,但却因“争林终夜鸣”而充满了生机。接下来的“庭花当户发”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庭院中的花朵在夜色中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与希望。而“江月向人明”一句,则通过月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美丽,月光照耀下的江面,给人以宁静与清明之感。
“鸟度清溪影”描绘鸟儿掠过清澈溪水的景象,展现了春夜的生动,而“风回晚市声”则提醒我们,虽然夜晚宁静,但市集的喧哗声依然在耳边回荡,表现出生活的多样性。
最后两句“梦中无好语,池草为谁生”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梦中没有美妙的言语,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而“池草为谁生”更是发人深省,草木的生长似乎有其意义,但在夜深人静时,却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生长、孤独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惆怅的情感基调。
诗中“宿鸟”指的是:
A. 只有一只鸟
B. 栖息的鸟
C. 鸟的栖息地
“江月向人明”中“江月”指的是:
A. 江边的月亮
B. 江水的反射
C. 月光照耀的江面
诗的最后一句“池草为谁生”表达了:
A. 对生命的思考
B. 对春天的赞美
C. 对孤独的叹息
对比陈师道的《春夜》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孤独,而后者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意更为磅礴。两者都以春夜为背景,但情绪与主题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