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43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
白发苍苍的我忧虑百姓的疾苦,常常听说慷慨激昂的诗人要归隐山林。最近听说有道士屡次叹息,久已领悟到禅宗的最高境界。夜晚在永庵中写诗时心中自得,白天门外来访的客人却很少。我的心已安定,谁能来劝我呢?只有那道诏书的劝告我才不敢违背。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溪,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及书法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常表达对时政的关注与对人性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因忧虑百姓而产生归隐的念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政治局势的无奈。
苏辙的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切与对自我归宿的思考。开头“白发忧民带减围”以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自身的老去,同时表现出对民众困境的忧虑,展现出诗人的责任感与良知。“频闻慷慨赋将归”则引入了对归隐生活的期望,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纷争,投身于自然和诗歌之中。
接下来的“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描绘了道士的境遇,暗示了在纷扰中寻求内心平静的艰辛。“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中,诗人夜晚在庙中创作,心中自得,但白天客人寥寥,显示出他与世隔绝的状态。
最后两句“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坚定,虽然心中有归隐的想法,但又因朝廷的诏书而感到无奈,体现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忧虑以及内心的挣扎与坚持。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归隐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中的“白发”象征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道士”主要代表什么?
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态度是?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辙的《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挣扎与归隐愿望,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与民生的苦难,二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