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9:4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9:42:07
乱竹侵红药,病花羞晚春。
移根近谈笑,得土长精神。
荣悴非由尔,芬芳止为人。
庭西井泉好,汲灌每躬亲。
在杂乱的竹林中,红色的花药被侵袭,病态的花儿在晚春时节显得格外羞怯。移植根系让它们能靠近这里的谈笑声,得到这片土地的滋养便能生长得更加精神焕发。花的荣枯并不是由你们决定的,芬芳的气息只是为了取悦人们。庭院西侧的井水清冽,汲水灌溉我每次都亲自来做。
此诗并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诗人对花草的关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北宋理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词兼具情感与理性,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庭院生活的热爱,对植物生长的关注。通过对花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感悟。
《南堂新甃花坛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庭院花草的深厚情感。开头以“乱竹侵红药”描绘了环境的复杂性,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状态。病花的羞怯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脆弱,也暗示了人对自然的关怀。移植根系的举动,象征着诗人试图改善环境、提升生命质量的努力。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关切与温情,尤其是“庭西井泉好,汲灌每躬亲”一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芬芳的花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整体而言,苏辙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观察,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关心与呵护的价值。诗人通过对花草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的感悟。
诗中“乱竹侵红药”的意思是:
A. 红药长得很好
B. 杂乱的竹子影响了红药的生长
C. 红药被竹子覆盖
D. 红药开得很美
“移根近谈笑”中“移根”指的是什么?
A. 移动根部
B. 移植植物
C. 移动家园
D. 移动花坛
诗中提到“庭西井泉好”,说明:
A. 井水不好
B. 井水清澈,适合灌溉
C. 井水不够
D. 井在东边
这些作品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情感的侧重点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作者的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