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种花二首

《种花二首》

时间: 2025-05-02 19:57:27

诗句

筑室力已尽,种花功尚疏。

山丹得春雨,艳色照庭除。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

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7:27

原文展示

种花二首
(苏辙)

筑室力已尽,种花功尚疏。
山丹得春雨,艳色照庭除。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
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种花方面的努力和感慨。他已经尽力建造房屋,但在种花上仍显得不足。山丹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绽放出艳丽的色彩,映照在庭院中。即使是最末等的花朵也不值得去数,因为百花争艳,自然不如。今秋我将试着得到一些洛阳的花朵。

注释

  • 筑室:修建房屋。
  • 力已尽:力量已经用尽,形容辛劳已久。
  • 种花功尚疏:种花的功夫还不够。
  • 山丹:指山丹花,常在春季开花,色彩艳丽。
  • 艳色:鲜艳的颜色。
  • 庭除:庭院的空地。
  • 末品:最次等的花。
  • 群芳:众多的花卉。
  • 洛人:指洛阳人,洛阳以花卉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兄苏轼齐名,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晚年,时值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隐居生活。通过种花,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种花二首》展现了苏辙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房屋建设和种花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和追求的理想。诗的开头“筑室力已尽”表明他在物质生活上已尽力而为,但在精神生活上却有所不足,种花的力量仍然显得稚嫩。接着提到“山丹得春雨”,通过描绘春雨滋润后的山丹花,展现了生机和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差距。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则表达了对花卉之美的欣赏,强调了百花争艳的壮观场面。最后一句“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余”,体现了诗人希望在秋天收获美丽的花卉,寄托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整体上,诗歌透过种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筑室力已尽:表达了建造房屋的辛劳已经到达极限。
  2. 种花功尚疏:尽管努力,但在种花方面的技巧和经验仍显不足。
  3. 山丹得春雨:山丹花因春雨而生机勃勃,体现了自然的魅力。
  4. 艳色照庭除:鲜艳的花色映照在庭院中,营造出美丽的景象。
  5. 末品何曾数:即便是最普通的花品也不需要去计较。
  6. 群芳自不如:众花争妍,暗示自己也难以达到这种美丽。
  7. 今秋接千叶:期待在秋天收获丰盈的花朵。
  8. 试取洛人余:希望能获得洛阳人所种的花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筑室与种花的努力,反映出内心的失落与追求。
  • 拟人:山丹花仿佛在春雨中欢快地绽放,赋予自然以情感。
  • 比喻:将花的美丽与人生理想相联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种花为主题,抒发了苏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丹花:象征着希望与美丽,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 春雨:象征着滋润与生机,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庭院:象征着个人的生活空间与内心世界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辙的字是什么? A. 子瞻
    B. 子美
    C. 子华

  2. “筑室力已尽”表达了什么? A. 努力建房的疲惫
    B. 种花的收获
    C. 逛街的快乐

  3. “今秋接千叶”中的“千叶”指的是什么? A. 花的数量
    B. 一种花
    C. 秋天的叶子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苏辙的《种花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境上形成对比。苏辙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均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情感。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临江仙 春光好(一名愁倚栏令) 望梅花 洋川 兴势观 醴泉院 题鹰猎兔画 杂歌谣辞。渔父歌 解红·百戏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律结尾的成语 力字旁的字 三撇旁的字 金印如斗 隽朗 三元客 福寿无疆 西字头的字 血债要用血来还 传诵不绝 探海灯 别出机杼 妄开头的成语 行字旁的字 爪字旁的字 角皮 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轻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