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2:07
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
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
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
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
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
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名为“虾蟆培”的水,诗人用“蟆背似覆盂”来形容它的外观,像一个倒置的碗,蟆的下颌形状如新月。人们说这水是来自月亮,开口时就像在吐出月亮的液体。它的源头十分遥远,来自百尺高的苍崖。曾经有龙破山而出,这水也随之流出。进入江中时,江水虽然浑浊,但仍然保持着深碧的颜色。它承载着苦涩的洁净,与普通的水隔绝。可见,这水不仅适合煮茶,更是酿酒的无敌之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任政治家。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作品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多个领域。
《虾蟆培》创作于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因与当地水源的清澈与美味而生发灵感。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水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推崇。
《虾蟆培》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虾蟆培水的独特魅力,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力。开篇以“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给人以鲜活的视觉感受。接着,诗人将水的来源与龙的传说结合,赋予了这水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暗示着自然界的奇妙与力量。
诗中“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一句,表现出虾蟆培水的独特之处,虽然与普通江水相邻,但其清澈的色泽依旧显得鲜明。最后,诗人通过“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的总结,强调了这种水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展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充分表现了苏轼的高超艺术造诣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对虾蟆培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饮食文化的热爱,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深厚联系。
“蟆背似覆盂”中的“蟆”指的是?
A. 蛇
B. 青蛙
C. 鳄鱼
D. 鲤鱼
诗中提到的水是来自哪里?
A. 湖泊
B. 月亮
C. 海洋
D. 河流
“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表达了什么?
A. 水质非常差
B. 水的颜色依然美丽
C. 水很干净
D. 水很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