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54:36
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从双狻。当时修道颇辛苦,柳生两肘乌巢肩。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躔。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来诗所誇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
谁见过西方的真人?他身披七宝,骑着双狻。那时修道真是辛苦,柳树生在我的两肘和乌巢的肩上。最初像朦胧的雾气隐藏于山玉,渐渐如洗净的莲花出水般清晰。道成一旦便如空灭,奔赴四海,令人悲伤人间的天。飞翔的禽鸟哀鸣在林谷间,野兽和鬼怪徘徊,泪水如泉涌出。那眉头粗大、眼睛深邃的他是谁?绕着床边弹指,性情自圆。隐约如寒月落在清昼,空有孤光留在旧的轨迹。春天游览古寺,拂去尘壁,遗留下的画像久已被烟霭笼罩。画师再也不写名姓,皆说是道子的口传之作。纵横的技艺已蔑视孙氏和邓氏,宛如巨鳄吞噬小鲜。与此相比,我的诗歌又能夸耀什么呢?怎能让它挂在旁边观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诗词、散文、词等皆有杰出贡献。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此诗作于苏轼游览开元寺时,受到寺内吴道子画作的启发,表达了对修道者艰辛与成就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时间和艺术的思考。诗中多次提到的“道子”,是指画佛的吴道子,表现了画艺与精神境界的结合。
此诗通过描绘西方真人的形象和修道的艰辛,展现了苏轼对佛教哲学的理解与思考。开头的“西方真人谁所见”,引发了读者对超凡脱俗的追求和对人世间的反思。诗中描绘的修道过程,从最初的辛苦到最终的成就,再到道成之后的空灭,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虚幻。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意象,如“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展现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表明修道者的心灵成长与觉悟。画作中的佛像,则成为了时间与艺术的象征,尽管“画师不复写名姓”,但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依然存在。
苏轼在诗中表现出对艺术家、修道者的敬意,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创作的自谦与反思,“来诗所誇孰与此”,显示了他对自己诗歌的自省与批判。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也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艺术创作的责任与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西方真人及修道的描绘,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艺术的价值,同时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艺术传承的敬意,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理思考。
“西方真人”指的是谁?
A. 画师
B. 佛教中的高人
C. 苏轼本人
诗中提到的“柳生两肘乌巢肩”象征了什么?
A. 修道的艰辛
B. 自然的美丽
C. 时光的流逝
诗的最后一句体现了苏轼对自己创作的态度是什么?
A. 自满
B. 自谦
C. 骄傲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与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个体的自由。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