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47:05
《和子由苦寒见寄》 ——苏轼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
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
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
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
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
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人生不满百岁,和朋友的分别却费了三年。
这三年我还有多少时光,抛弃的往事无法再回头。
我常常担心在分别中,白发与容颜会因忧愁而衰老。
回想过去喜爱写作,自从别来未能成篇。
细想平时的快乐,才意识到忧愁是我所缘。
我从众人中看,最希望和你共享欢愉。
羡慕你久未出世,读书的日子如虱子生毡。
男人重视外出,不愿退回到过去。
西羌的仇恨虽已化解,勇士却依然忧虑边塞。
虽说谋划不打仗,敌人的心思却长久欺天。
山西的良家子,身着锦衣貂裘鲜艳。
千金买下战马,百宝装饰刀环。
何时与你一同出征,与敌人较量一番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才华横溢和个性饱满著称。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婉约,深受后世推崇。
《和子由苦寒见寄》是苏轼与弟弟苏辙间的诗作。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分离,诗中流露出对兄弟情谊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冷峻的现实与温暖的亲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和子由苦寒见寄》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兄弟情谊的深厚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篇便用“人生不满百”引入,直面生命的短暂,使得接下来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三年的分离,仿佛在诗人眼中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抛弃的往事无法再回头,正是对兄弟相伴时光的深切怀念。
在描绘个人情感时,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他对生活乐趣的反思,意识到内心的忧愁源自对离别的恐惧和对兄弟的思念,尤其是“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让人感受到他对创作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之后,诗人又转向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提到“丈夫重出处”,表明对行动与责任的认同。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起伏的,从个人的忧愁到对社会的观察,最终又回归到对兄弟的期待与羡慕,展现出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深度,也有思想的广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忧虑。通过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
这些意象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友情、战争等多重主题的关注。
选择题: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生活的快乐
B. 兄弟情谊
C. 战争的必要性
D. 以上都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人生不满百”,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羡慕弟弟的隐逸生活。 (对/错)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和子由苦寒见寄》更多的是对人生短暂和情感的深思,而李白则侧重于豪放与对自由的追求。两者都反映了对友情的重视,但表达方式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