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立春

《立春》

时间: 2025-07-27 20:18:05

诗句

马蹄残雪未成尘,梅子梢头已著春。

巧胜向人真奈老,衰颜从俗不宜新。

高门肯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

共学少年天下士,独能濡湿辙中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0:18:05

原文展示:

立春
马蹄残雪未成尘,
梅子梢头已著春。
巧胜向人真奈老,
衰颜从俗不宜新。
高门肯送青丝菜,
下里谁思白发人。
共学少年天下士,
独能濡湿辙中鳞。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到了,马蹄踏过的残雪尚未化成尘土,梅树的枝头已经开始显现出春的气息。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老去的容颜在世俗中显得不那么合时宜。高门大户是否愿意送来青菜呢?在下层社会中,又有谁会想到那些白发苍苍的人呢?大家都想效仿年轻的士人,只有我能体会到在泥泞中行走的艰辛。

注释:

  • 马蹄残雪未成尘:马的蹄子踏过的残雪还没有完全化成尘土,描绘出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情景。
  • 梅子梢头已著春:梅树的枝头已经开始开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巧胜向人真奈老:面对时间的流逝和衰老,感到无奈。
  • 衰颜从俗不宜新:老态龙钟的面容在世俗的标准中显得不合时宜。
  • 高门肯送青丝菜:高门大户是否愿意送出一些简单的青菜。
  • 下里谁思白发人:在社会的底层,谁又会去关注那些年老的人呢?
  • 共学少年天下士:大家都在学习年轻有为的士人。
  • 独能濡湿辙中鳞:只有我能够体会到在泥泞中行走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宋代),字子华,号东山,词人、诗人,因其作品流畅自然而受人喜爱。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立春》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轻人的推崇与对老年人的忽视。

诗歌鉴赏:

《立春》以春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春意盎然的赞美,同时也透漏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开篇的“马蹄残雪”描绘了冬天的残余,夏天的气息逐渐显现。梅花的绽放不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暗示了希望与生机。然而,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却感到了一种无奈,岁月的流逝让他感受到衰老的不可逆转。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高门”“青丝菜”等对比,表达了社会对年轻人的偏爱和对老年人的忽视,显露出人们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而细腻。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思考。诗的最后,诗人以“独能濡湿辙中鳞”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年轻士人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与深邃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马蹄残雪未成尘:描绘了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情景,暗示时间的流逝。
  2. 梅子梢头已著春:梅花的开花象征春天的来临,与“残雪”形成鲜明对比。
  3. 巧胜向人真奈老: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4. 衰颜从俗不宜新:老态的容颜在社会的标准中显得格格不入。
  5. 高门肯送青丝菜:探讨权贵对平民生活的冷漠。
  6. 下里谁思白发人:表达社会对老年人的忽视。
  7. 共学少年天下士:反映出大家对年轻人的追逐与崇拜。
  8. 独能濡湿辙中鳞:强调个人的独特体验与对生活的深入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马蹄残雪”与“梅子梢头”的对比,突出春天的变化。
  • 比喻:将春天的到来比作梅花的绽放,生动形象。
  • 反问:用“高门肯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反问,强调社会的冷漠。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年轻与衰老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短视和对年长者的忽视,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马蹄:象征着行走与流动,暗示时间的流逝。
  2. 残雪:象征着冬天的余韵,暗示着衰老与过去。
  3. 梅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4. 青丝菜: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反映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5. 白发人:象征着老年与衰退,表达对老年人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 A. 梅花
    • B. 残雪
    • C. 青菜
    • D. 白发
  2. 填空题:诗中“高门肯送__”,指的是高门大户是否愿意送出一些简单的青菜。

  3. 判断题:诗中“共学少年天下士”表达了对年轻人的追逐与崇拜。(是/否)

答案:

  1. A
  2. 青丝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世界的宁静与美好。
  • 王维的《鸟鸣涧》: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主题,但更显豪放与奔放。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国家与时代的忧虑,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品读与鉴赏》

相关查询

送李弦殿院赴阙 苏州十咏其一·泰州十咏 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 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 送邢昂处士南游 苏幕遮·碧云天 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醖 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 萧洒桐庐郡十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耳字旁的字 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婿的词语有哪些 海沸山摇 清正廉明 五斗折腰 包含薜的词语有哪些 恩山义海 世结尾的成语 竖心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漏掐 小字头的字 骠国 纵情酒色 来辟 包含桑的成语 自投网罗 上下同门 私字儿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