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2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21:28
《京师哭任遵圣》
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
岂惟催老大,渐复成凋丧。
每闻耆旧亡,涕泫声辄放。
老任况奇逸,先子推辈行。
文章小得誉,诗语尤清壮。
吏能复所长,谈笑万夫上。
自喜作剧县,偏工破豪党。
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
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谤。
竟使落穷山,青衫就黄壤。
宦游久不乐,江海永相望。
退耕本就君,时节相劳饷。
此怀今不遂,归见累累葬。
望哭国西门,落日衔千嶂。
平生惟一子,抱负珠在掌。
见之龆龀中,已有食牛量。
他年如入洛,生死一相访。
惟有王浚冲,心知中散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任遵圣的怀念与哀伤。诗人十年未能回乡,儿女日夜思念,自己虽然年老,但并非仅仅因思乡而感到衰老,而是渐渐感到凋零和失落。每次听到老朋友去世的消息,都会不禁泪流满面。任遵圣本身才华横溢,才子之风流贯于世,文章虽小却也获得了些许名声,诗歌语言尤为清新壮丽。任遵圣在官场中也有所成就,才华令许多人倾佩。诗人自豪地回忆他在县里破除豪强的事迹,奋发向上、直面奸邪。但哀哉,命运却不公,每次因才华而遭受谗言,最终不得不落得穷困潦倒的境地,衣衫褴褛。长久以来游历在外,心中不快,眼前的江海也显得遥远无边。退回故乡务农,时常为生活奔波。如今的心愿无法实现,回乡之时看到的却是满地的坟墓。面对西门的夕阳,诗人忍不住哭泣。自己一生唯一的儿子,如同手中掌握的珍珠般可贵。但在孩童的笑脸中,他却似乎已经预见了儿子未来的艰辛。他想象着未来若能再入洛阳,生死之间仍会有相见之期,唯有王浚冲知晓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等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开创了新的风格。苏轼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人性的关怀。
《京师哭任遵圣》是苏轼在思念故友任遵圣时所作,任遵圣是苏轼的好友,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此诗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哀悼,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人生的感慨。开篇的“十年不还乡”开启了全诗的主线,诗人虽身处京城,却深感乡愁。接下来的字句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己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对年老与死亡的无奈感。在对任遵圣的回忆中,诗人通过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呈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老任况奇逸”一句,既是对友人的肯定,也是对其遭遇的不平之声。任遵圣虽有才华,但最终却遭受命运的捉弄,令人唏嘘。在诗的最后,诗人以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命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无常感叹。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友人的深情怀念。
这首诗的主题是怀念与哀叹,表达了对友人任遵圣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奈。诗人通过对友人经历的回顾,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京师哭任遵圣》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老任”指的是?
A. 诗人的儿子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位官员
D. 诗人的老师
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命运的态度是?
A. 乐观
B. 无奈
C. 愤怒
D. 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