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1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18:34
不夜城头着此亭,
山川幻化抑何神。
高低地势平於水,
穷富人家等是春。
一氯中间知有造,
四方上下了无尘。
烹茶读易从古适,
不羡梁园作赋人。
在这座不夜的城头上,我登上了这座亭子,
山川的景色变幻莫测,真不知是何种神奇。
这里的高低地势与水面平坦相似,
无论贫富人家,春天的景象都是一样的。
在这片氛围中,我明白了自然的造化,
无论四方上下,都没有一丝尘埃。
我在这里煮茶,阅读《易经》,感受古代的适意,
并不羡慕梁园的赋诗之人。
李曾伯,字伯懋,号南岳,宋代诗人,生于福建,后迁至江西。李曾伯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的作品往往融入哲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曾伯在某个冬日的闲暇时光,登楼赏雪,借此表达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这首诗通过登楼赏雪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哲学思考。开头的“不夜城头着此亭”,通过描绘城头的亭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繁华的氛围,似乎在告诫读者即使在喧嚣的城市中,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安静的栖息之地。接着,诗人用“山川幻化抑何神”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惊叹,展现出自然的神秘与奇妙。
“高低地势平於水,穷富人家等是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地势与人家的观察,强调了自然的平等与和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春天的生机勃勃是所有人共同享有的。接下来的“一氯中间知有造”,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造化的领悟,认为在这片清净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的奥秘。
最后两句“烹茶读易从古适,不羡梁园作赋人”则是诗人的自我抒怀,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喜爱以及对当下繁华的淡泊。一壶茶,一本《易经》,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自然的和谐与人心的宁静,通过对环境的观察与内心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诗中的“高低地势平於水”意指:
A. 地势复杂
B. 自然的和谐美
C. 水面不平
D. 人家贫富差距
诗人对“梁园作赋人”的态度是:
A. 羡慕
B. 鄙视
C. 不羡慕
D. 崇拜
李曾伯《和八窗叔雪中登楼韵》与王维《山居秋暝》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