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9:27
秋宵吟 丙子守岁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灶符更,随籥转,腊鼓中分宵半。
签声寂渐住换东风,铁衾初暖。
迓春盘岁盏。白发羞簪人倦。
总堪叹。似箭流光,年来偏短。
世事翻新,谁料得风云夕变。
渭水西风,长安落叶,搅得酒肠乱。
江阔无归雁。两字平安,寒缬望眼。
更何堪无味尊前,游钓徒侣费检点。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守岁时的心情。灶火的符咒更换,随着竹筒的转动,腊鼓声在夜半时分响起。签声渐渐寂静,新的东风吹来,铁被子也开始暖和。迎接春天的酒盏已经准备好,白发苍苍的人感到疲倦,不愿再插簪子。时光匆匆,年年都是如此短暂。世俗的事情不断翻新,谁能料到风云的变幻?渭水边的西风吹拂着,长安的落叶纷飞,这样的景象搅得我心乱如麻。江面宽阔,却没有归来的大雁。只有“平安”二字在我眼前徘徊,寒意十足。面对此情此景,酒杯前的我感到无趣,游钓的朋友也只是徒增烦恼。
杨玉衔,清代诗人,以词人身份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本诗创作于丙子年(公元1646年),正值农历腊月,诗人在除夕夜守岁,通过诗表达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迎接新春的希冀。
《秋宵吟 丙子守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除夕夜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以“灶符更,随籥转”引出夜晚的宁静与温暖,接着又通过“腊鼓中分宵半”交织出时间的流逝感。诗人用“签声寂渐住换东风”来表现新旧交替的过程,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
在表达对时间的感慨时,诗人写道“似箭流光,年来偏短”,用“箭”比喻时光的飞逝,揭示了人们对年华易逝的无奈与感伤。接下来的“世事翻新,谁料得风云夕变”,则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风云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江阔无归雁”显示了归属感的缺失,而“寒缬望眼”更是暗示着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最终,诗人以“更何堪无味尊前”作结,体现了对生活中无趣和虚度的感慨,突显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切思考,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时间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人生短暂及世事无常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与对过去的叹息,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灶符”象征着什么?
诗人用“似箭流光”来形容什么?
诗中“江阔无归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